按照规定来说,学区内的自闭症孩子普小是不能拒收的,每个孩子都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家长需要考虑的是孩子上普小是否有意义,这个意义是两方面,上普小是否有助于孩子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是仅仅满足了家长认为孩子可以上普小的「虚荣」心理,或许「虚荣」这个词有些不准确,仅仅满足了家长的一种心态,认为孩子进普通学校了就算是回归正常了。
如果是前者,家长经过评估,认为孩子有能力进入普小融合,学校也有包容的心态,甚至还能陪读的话,那么进普小和普通小朋友一起生活确实是有助于孩子的。
北大六院郭延庆大夫曾经说过自闭症儿童上学的三原则分享给你:
1、力图就高原则(或者最少干预原则)
只要孩子能力勉力可及,能在正常环境里有状态地学习就放在正常环境学习,而不是融合或特殊机构。但力图就高,不是盲目就高;勉力可及,不是谣不可及。
如果孩子认知基础太差,学习准备技能不足,规则意识太弱,还是需要给予适当的强化行为干预或者特殊教育干预来先尽量弥合这三方面与同龄孩子的差距为好。
2、重视孩子参与的状态而非结果
在充分重视基础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当把孩子安置到正常环境(或者较高环境)之后,家长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孩子在该环境下的学习和适应状态而非结果上。换句话说,要看孩子有没有在听,而不是是不是记住;看孩子有没有在看,而不是是不是已会;看孩子是不是在做,而不是是不是已能。
没有记住、不会、不能有很多渠道可以检验,容易发现也容易弥补。恰恰是孩子的状态,往往家长和老师不够在意。经常会有老师和家长反映,他似乎没有听、没有看,但都会、都能、都记住了。在没有状态下保持会、能、记住的日子不会太久。相反,暂时不会、不能、没有记住,但只要有状态,慢牛也可以行千里。
3、重视对老师这个关键线索的回应而不是与同龄儿童的融洽一体
对于谱系儿童的家长,如果他已经去了幼儿园或者上学,那么,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对幼儿园或者学校老师的行为回应,而不是跟同龄孩子玩得怎么样。
只要我们的孩子对老师要求的事情能够比较有状态地参与(看、听、跟随),那么,从幼儿园开始的未来十数年,只要他智力不下滑,他就可以大致正常适应。相反,如果他对老师的行为回应越来越差,那么,他重返家庭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高。
综合以上,只要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是有状态的参与,那么在园在校的时间就是越多越好;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自身完全无状态,那么,一个小时也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