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可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孩子们越长大,与父母的亲密度似乎越低。
这让很多人感到伤心,但往往不知道孩子为何会变成这样。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孩子长大后对你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在他们弱小时,是否感受到过足够的支持;
在他们需要你时,是否感受到过足够的爱。
直到成年,我们才明白,流泪,并不会被别人嘲笑。
最近,我和几位女性朋友一起吃饭。
妮子分享了她最近的一次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不久前,她和她的男朋友一起观看了电影【闪电侠】。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主角巴里利用超能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来到已故母亲面前;
向她表达了深深的爱和思念,然后不舍地和她道别。
妮子被这一幕深深打动,泪流满面。
但她不愿在男友面前流泪,于是假装转身用纸巾擦鼻子。
她发现男友也在悄悄地擦泪。
这一刻,妮子突然回想起许多往事。
她记得小时候,她养的小鸟意外淹死了。
她非常伤心,哭了很久。
当时她妈妈的反应很不耐烦:
「小鸟死了,再买一只就是。」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之后,她妈妈甚至把这件事当做笑话告诉别人……
经历这些后,妮子开始觉得自己的眼泪是一种羞耻:
「如果我能忍住不哭就好了。」
还有一次,她妈妈外出工作。
妮子站在门口,眼泪在不自觉中涌了出来。
她急忙写了一封长信给妈妈,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
信寄出去后,妈妈却从未回复。
当妮子询问原因时,
妈妈冷淡地回应:「你整天哭哭啼啼的,我有什么好回的?」
那一刻,妮子感觉自己像被冰水浇透,寒冷刺骨。
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这么难过,真诚地表达了情感,
妈妈却既不安慰她,还用冷漠的话语嫌弃和嘲笑她?
但男友的温柔拥抱和情感的共鸣,让妮子体会到:
原来,流泪并非丢脸,哭泣也不总是被嘲笑,
甚至还有人愿意与你一同感受悲伤,共同经历情绪的流动。
不允许哭泣的孩子,容易缺乏同理心
许多父母在养育中,常常禁止孩子哭泣。
当孩子因为悲
伤、沮丧或脆弱而哭泣时,
家长们会通过忽视、斥责、嘲笑或威胁来阻止孩子的哭泣。
对孩子来说,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
当孩子被禁止哭泣时——
他们很可能会感到被孤立,情感混乱,从而变得缺乏同理心。
妮子与我分享了另一个经历:
一次家中长辈去世,她回老家参加葬礼。
虽然家人都在哭泣,
但妮子却感到非常尴尬和不自在,她哭不出来。
为了缓解尴尬,她只能跟孩子们嬉戏打闹。
家人看在眼里,戏称妮子为「冷血动物」。
妮子听后,感到羞耻和愤怒——
她知道自己应该感到悲伤,但她就是哭不出来;
她本想反驳家人,但又不敢。
最终,她只能压抑着愤怒,独自坐在一旁闷闷不乐。
妮子告诉我,这样的经历在她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她与人交往不太融洽,常被形容为「没有情感、性格怪异」。
即使与男友相处,她也经常不自觉地表现出这些状态。
有一次,男友跟她分享一段伤心往事。
妮子听着很不耐烦,不由自主地打断了男友,并大笑起来。
男友生气地说:「我现在很难过,你不应该笑。」
「那我应该怎么做?」妮子反问。
「你应该抱我。」男友说。
妮子顺从地抱了他一下。
但那一刻,她并不理解「嘲笑」和「拥抱」之间的区别。
直到这次她在电影中被感动落泪,男友主动拥抱她,一起流泪,
她才真正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自由流动的温馨与美好。
有了对自己情感的认识,也有了对他人情感的感知——
这是嵌入妮子男友心底的同理心。
什么样的父母,可以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分享一个我的经历。
多年前,我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家庭中做换宿,遇到了一对40多岁的夫妇和他们7岁的养女翠西。
翠西出生在一个暴力家庭,小时候遭受过虐待,后来被安置到这个寄养家庭。
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翠西有时会情绪失控,甚至攻击他人。
有一晚,家里人围坐吃饭时,翠西突然情绪失控——
她将碗摔到地上,边哭边辱骂。
从我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需要纠正。
但让我惊讶的是,翠西的养父母并没有生气或责备,而是静静地坐着,温和地看着翠西,没有干预。
随着翠西持
续的哭声和辱骂声,我们逐渐了解了她的感受:
她刚拔了牙,正承受着身体的痛苦,而家人的笑声在她看来是对她痛苦的忽视,甚至是对她的嘲笑。
这触发了她过去痛苦的回忆——在一个被虐待的环境中孤独无援。
了解了原因后,养父母温和地向翠西解释:
「我们没有嘲笑你,我们都很爱你。」
等翠西逐渐平静下来后,养母轻轻地伸出手。
一开始,翠西本能地扭过身去,避开了养母。
但养母耐心等待,没有强迫,也没有离开。
几分钟后,翠西慢慢转过身,把手放在养母的手上,笑了。
第二天早上,翠西在餐桌上的留言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一行字: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然后她快乐地跳着去上学了。
看到了吗?
让一个孩子停止哭泣的最好方式,就是允许他自由地哭泣;
让一个孩子学会爱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先体验到被爱。
在哭泣中释放内在的恐惧和不安,在被爱中感受到情感的连接,
当孩子感到安全时,他自 naturally would stop crying;
当孩子体验到被爱时,他自 naturally would learn to love.
拥有同理心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拥有同理心的孩子——
他会爱自己,但不自私;
他会爱别人,但不会讨好。
最近,我与朋友小丽聚餐。
我们住在同一城市,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前常常聚在一起聊天。
但后来她谈了恋爱,将重心放在了婚姻和家庭上,与我渐行渐远。
现在算下来,已经三年多没有见面了。
详细聊天后我了解到,这三年她过得很不顺——
婚后不久她的丈夫被诊断出直肠癌,做手术花光了所有积蓄;
由于手术后遗症,丈夫的身体机能下降,无法全职工作;
同时他的情绪也大变,经常无故辱骂小丽。
小丽对我说,这三年她受的苦比之前一生的苦还要多;
不是多一点点,而是多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尽管如此,她依然对丈夫不离不弃:
「我知道他现在是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如果我离开,他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
说到这里,小丽的声音有些哽咽,眼泪开始在眼里打转。
「那你自己呢?」我问。
「嗯,其实我也在照顾自己,虽然没有离开,但也没有完全依赖他。」小丽回答。
三年前,她应聘成为同市一所高校的讲师
,并被成功录取。
后来她每周工作一半的时间住在学校,一半的时间回家陪伴丈夫。
期间她一直坚持工作和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与外界保持联系。
「我无法控制丈夫的病情,也改变不了他的情绪,我能做的就是照顾好我自己;
如果他有什么三长两短,我也不会自责,因为我已经尽力了。」
她对丈夫的爱和守候,以及对自己的关爱和保护——
这是内心深处的‘同理心’,也是她们关系能保持和谐的基础。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小丽发现:
尽管面对丈夫时常感到沉重,但她似乎也从中学到了很多转化情绪的技巧。
比如,她会经常观看家里一岁小侄子的视频。
「看着小家伙走路歪歪扭扭的样子,既可爱又滑稽;
而看着他不断摔倒又不断爬起,我仿佛也有了力量。」
同时,经过她三年多的陪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丈夫的身体逐渐好转,情绪也逐渐稳定。
写在最后
被允许哭泣,是孩子最基本的情感自由;
在哭泣中获得父母爱的倾注,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在被爱的体验中学会去爱,是孩子同理心的培养过程。
当孩子感到安全,是一个孩子安全感的最初来源;
当孩子体验到被爱,则是一个孩子同理心的构建过程;
当孩子拥有了对自己和他人的同理心,
他就会懂得在关系中寻找「爱与被爱」的平衡,
从而将和谐、成长、自由和轻松的状态延续下去。
最后,愿所有的孩子都能——
在成长中拥有哭泣的自由,
在被爱的体验中学会爱人,
从而拥有建立和谐亲密关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