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二胎家庭,怎样去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2022-12-21亲子

刚处理完我家俩姐妹的冲突, 姐姐叫妹妹猪,我巧妙地引导,避免了一场「战争」。

妹妹跑进房间,和我说:「妈妈,刚才我说我属狗,姐姐就说我是猪。」

我:「看来你不开心,你是不是应该告诉姐姐你的感受?」

这时候姐姐正好跑进房间,我看着妹妹,继续说:「你应该和姐姐说什么?」

妹妹:「姐姐,我不喜欢你那样说。」

姐姐:「哪样?」

妹妹:「就是你说我是猪。」

姐姐:「我没说。」

妹妹:「你说了」,并描述刚才的场景。

姐姐:「我只是在自言自语。」

我:「看来你的自言自语和你妹妹的话正好对上了,所以她感觉难过,真是有些尴尬挨」。我的口吻略带着幽默,但没有任何情绪起伏,很平和。

姐姐看见我的态度,开始放松,说:「我也不知道我是自言自语还是跟她说话。」

我:「是吗?看来真是有些尴尬了,芭比 Q 了,你的自言自语正好和你妹妹的话对上了,她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尊重」。(俩姐妹平时一碰到尴尬的事情,或者她们做错某些事的时候,就会说芭比 Q 这个词,我故意这会儿也用上。)

姐姐:「只是开个玩笑嘛。」(姐姐比刚才放松了,但还没有完全放松)

我:「哦,但这个玩笑确实让你妹妹不舒服了。下次如果你开玩笑之前,是不是先问过妹妹比较好呢?这样就能避免两个人都不开心。」

这时候妹妹插嘴了:「我同意!」

我:「你妹妹同意这个建议了,你觉得怎么样?」

姐姐:「其实我是怕被你骂,才这么说的。」(姐姐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警惕了。)

我:「原来这样呀,我没骂你呀,也没打算骂你。」

姐姐:「嗯,你没骂我。」

我:「意思你真的有说你妹妹是猪呀?」

姐姐:「嗯。」

我:「呀,那看来你妹妹不开心了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大家都不会难过呢?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一起玩」。(这会儿姐姐正想找妹妹玩,而妹妹正在犹豫,我趁势说了后面那句话。)

姐姐在想,但没开口,一直在犹豫。

我:「那是不是可以不要说别人是猪这样的话呀?」

姐姐:「嗯」

我:「咱们达成一致了,击掌。」

我和姐姐击掌,接着转向妹妹:「小宝宝,你勇敢地像姐姐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大喊大叫,干得不错,击掌!」

和妹妹击掌,俩孩子开心地去玩了。妹妹甚至忘了让姐姐跟她道歉。

此处没有让姐姐道歉,是因为妹妹感觉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是否道歉影响不大。但具体到每个家庭中要灵活变动,要以孩子们的感受为主。

俩姐妹冲突事件复盘:

试想如果妹妹跑进房间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我马上去指责姐姐,那会怎么样呢?

首先妹妹会认为我支持她的「告状」行为,而且她也不能学会向姐姐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

其次姐姐因为我的批评产生逆反心理(这是人类大脑结构决定的,遇到攻击的第一反应是反抗,而孩子的理智脑远远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更容易触发逆反心理),而逆反心理让姐姐不愿意和我沟通。

而且姐姐觉得我偏袒妹妹,她会怨恨妹妹。

最后不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两个孩子也没学会如何更好地相处,姐姐还埋下了一些负面情绪,这个负面情绪可能会通过「不良行为」表现出来,比如突然推妹妹或者朝妹妹大喊大叫。

  1. 我和孩子的沟通过程比较顺畅,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我平时的养育模式比较良好,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如果你按着我这个方式去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但发现沟通不顺畅,那么请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沟通的时候你的内心是否是平和的,只描述事实,不偏袒任何一方。
第二个问题:平时家庭的养育模式是怎样的?孩子是否能够在你面前畅所欲言?

2. 我引导妹妹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我平和不带批判的态度让姐姐逐步放松,才愿意敞开心扉告诉我她内心真实的想法

4. 如果我处于疲惫或者压力状态下,我是没法平和的。这种状态最好告诉孩子:「很抱歉,我现在状态不对,等我冷静一会来解决你们的问题」。但不建议每次都这样,因为孩子会认为你在故意回避他们的问题或者不愿意帮助他。

5. 我引导孩子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这些获得,对孩子们后期的社交以及人际相处,都是有好处的。孩子们通过这件事,学会的不仅仅是道歉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沟通,通过动脑来解决实际相处中遇到的矛盾。

养一个孩子不容易,而养两个以上的孩子,真的是最难的事了,也不是简单的 1+1=2,而是远远>2。

但养两个孩子,也让我自己进步了不少:情商比以前高了,知道有效沟通了,学会面对正在吵闹的俩孩子时如何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一直在积极地寻找更好的、适合二胎甚至多胎家庭的养育方式,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要摆正心态:「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是没法完全避免的」。原因有:

  • 对父母来说,有兄弟姐妹是孩子的幸福,但对孩子来说,兄弟姐妹的到来分享了父母的爱,让他们不再独自享有。他甚至会担心兄弟姐妹会成为自己的替代品,自己不再被需要和重视。
  • 应对原则: 良好的亲子养育模式,尽量不让孩子感觉你偏袒任何一方。
  • 人类的基因是从石器时代进化过来的,还保留着石器时代的基因,孩子会因为另外一个孩子的存在,而在潜意识感觉到自己不够安全,就像是石器时代的孩子会忍不住担心:「如果有一只老虎突然跳出来,父母会先救哪个孩子呢?」 [1]
  • 应对原则: 无论发生什么,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在呢,他是安全的。他可以有情绪、可以表达需求等等,你都会接纳。
  • 孩子们之间的性格差异也是造成冲突的原因之一。
  • 应对原则: 引导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找到一个都能满足各自需求的办法。
  • 孩子们的需求不同从而引起冲突。
  • 应对原则: 引导孩子们找到一个共赢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 孩子们可能会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而故意制造冲突。
  • 应对原则: 高质量亲子陪伴。
  • 年龄越接近的孩子,更容易玩到一起,建立亲密感情,但冲突也会更多。 [1]
  • 应对原则: 跟孩子们明确好家庭规则。

    人与人相处,存在矛盾很正常。所以,想要完全避免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也不太现实。

    但这不代表咱啥也做不了,作为父母, 咱可以做到:

  • 教孩子们如何处理矛盾和分歧,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在兄弟姐妹之间相处时可以用得上,在日后的人际相处中也能用得上,这对孩子们日后的社交也是有不少好处的。
  • 让孩子们在矛盾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规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更具同理心。
  • 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需求。
  • 无论兄弟姐妹怎么样,都不影响你对他的爱,你能让他有安全感。
  • 让孩子们明白:合作比竞争能让人快乐并且有获得感。
  • 以下内容是具体执行的方法和例子:

    1. 言行榜样

    朋友和我说:「我家姐姐现在总喜欢命令弟弟,喜欢指挥、控制弟弟,弄得弟弟烦躁」。

    我一问具体,发现她家姐姐那口吻简直就和她自己对老公说话的口吻如出一辙。我告诉她,她和家人的相处模式也会影响到孩子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并分析了一下原因。她听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她甚至好几次说的话就是我以前对她爸爸说过的」。

    孩子会学大人的语气和行为方式,来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处。所以,家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大人尽量调整情绪,沟通的方式尽量注意平和,减少命令和控制等口吻,做好言行榜样。

    2. 良好的亲子养育模式

    把孩子当独立个体,尊重、理解、倾听孩子,而不是威胁、诱惑甚至是权力之争,这样的亲子相处模式才能跟孩子进行深度联结,那这样做对孩子们之间的相处有什么帮助呢?至少有 2 点影响:

  • 孩子获得了父母充分的关注和爱,想着花精力争夺父母的爱的行为就会减少;
  • 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更容易学会用爱和宽容的态度和模式与兄弟姐妹相处。
  • 我们的目的是: 「让孩子们内化规则,即使父母们不在场,他们大部分时间也能遵循规则来相处」。

    习惯用惩罚教育孩子的家庭中,孩子们更容易使用惩罚来对待兄弟姐妹,以显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1]

    如果用惩罚或压制来给孩子制定和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模式,那么,当大人不在场时,孩子们的矛盾可能会更深,因为他们感觉终于再也没人约束了。而且,长期的压制会让他们有很多情绪,一旦爆发会比较严重,也会表现更多不妥当的行为,比如打人。

    如果孩子多次因为和兄弟姐妹打架被惩罚,他会恨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容易进入报复的情绪里。

    良好的亲子养育模式应该是:「有爱有规则」。 在这样的养育模式下,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控制或者放纵。

    3. 高情商引导

    这里直接举例子说明:

    我们家俩姐妹玩瑜伽垫,每人一张,铺好后姐姐躺在上面,后来她发现不够宽,于是把她妹妹那张也抢过来了,妹妹开始朝姐姐大喊大叫。

    无效引导:

    语气口吻不好,批评姐姐:「怎么能抢妹妹的呢?每人一张,不能这样抢」。

    后果: 容易让姐姐的情绪脑也处于上风,她会无意识反抗,她还可能会认为我们偏爱妹妹,且因为她正处于小小叛逆期,听到批评后马上生气了。

    高情商引导:

    具体分为 6 个步骤:

    第一步:接纳并承认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等待大人和孩子都情绪较平静后再进行)

    对姐姐:你生气了,因为妈妈骂了你,妈妈为骂你的行为表示抱歉。你只是想要宽的位置,因为瑜伽垫太窄了不够你睡。
    对妹妹:姐姐抢了你的瑜伽垫,你没有了,感觉生气。

    第二步:说出孩子的愿望

    对姐姐:瑜伽垫再大一点就好了,这样就够你睡了。
    对妹妹:你也想有自己的瑜伽垫。如果姐姐先和你商量,先经过你同意,再拿走瑜伽垫你就不会生气了。

    第三步:给孩子合理的、有限的选择

    对姐姐:妹妹想拿回她的瑜伽垫,或者在想到解决办法之前,大家都不玩瑜伽垫了,因为它不能带来快乐,反而让你们争吵。
    注意:这里的解决方案是紧密相关的,即不能控制自己抢瑜伽垫之前,就不能玩了。而不是其他非相关的,比如你这样我不给你吃好吃的了,因为抢瑜伽垫和吃好吃的东西并不是因果相关关系。后者是无关的惩罚,前者才是引导。
    对妹妹:下次我们可以告诉姐姐,瑜伽垫是我的,我也需要,我想拿回我的瑜伽垫。因为大喊大叫不能帮助你拿回瑜伽垫 —— ( 引导妹妹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注意:一两次可能并不会成功地让姐姐还回瑜伽垫,所以父母在前期需要引导、帮助被抢东西的一方,并强调规则。多次重复,孩子就会把规则内化并遵守规则。

    第四步:引导孩子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理心。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邀请孩子配合

    对姐姐:你被别人抢东西的时候,会是什么感受呢?你需要我和你一起想办法吗?或者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对妹妹:我们一起去和姐姐商量好不好?( 商量的时候大人不能批评姐姐,否则姐姐会认为大人偏袒,从而更叛逆,问题也没法得到解决,更不能引导两个孩子学会正确解决争端的方法

    第五步:说出明确的规则边界

    这块瑜伽垫是姐姐的,这块是妹妹的,拿对方的东西之前,要经过对方同意。
    注意:高情商引导的一开始一定是先处理情绪,也就是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得到理解了。如果一开始就对着孩子说规矩: 「不能抢别人的东西」,会经常没用,孩子要么生气,要么反叛,因为她这时候需要引导:如何才能正确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需要大人引导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开头我直接跟姐姐说规矩她不接受的原因之一,当然语气不好也是原因。 哪怕是和孩子说: 「你需要帮助吗?妈妈先陪你玩一会好不好」?或者如果孩子愿意,可以先和他练习深呼吸,让他平静下来后再一步步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

    第六步:一起寻找双赢的方案

    对姐姐:刚才我语气也不好,对不起。下次只有两张瑜伽垫,你想躺上去但又觉得不够宽的时候,你怎么办?
    姐姐:「和妹妹商量,轮流躺在上面。一个人躺着的时候,另一个人画画。」
    我:「很好,你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这样大家就都不用生气了。」
    俩姐妹都喜欢画画,所以我知道这招可行。

    如果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不一定能想到解决方案,那么需要父母给出建议。

    复盘:

  • 生气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先冷静,等待情绪脑不处于上风后再处理问题。
  • 先道歉和好,为自己的语气不好表示抱歉。
  • 引导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很重要。能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如何与姐妹合作。
  • 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鼓励,强化她爱动脑处理问题的行为。
  •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直接把他们分开就行了」,我不否认分开可以停止矛盾,但这是暂时的,孩子会压抑情绪,很可能会出现无缘无故推兄弟姐妹的行为,因为总有一天被压抑的情绪会爆发。

    而且最重要的是: 分开隔离却不做引导,并不能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矛盾,也不能让孩子明白规则。

    高情商引导能让孩子慢慢把规则内化,形成良好的人际相处模式,日后不管大人是否在身边,他都能维持这样的优秀习惯。

    4. 高情商引导为什么没用?

    很多人在用上面的方法的时候,反馈没有效果。首先,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并没有万能的养育方法,这个方法即使不如想象中的有效果,但起码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他的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

    当你用上面的方法感觉没有效果的时候,对照下面几点:

  • 比语言更重要的,是你语言背后的内心感受
  •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表面学着方法,和孩子说:「我理解你」,但内心却不是真正地理解孩子,那么多数时候孩子的情绪是不会得到缓和的,问题也不会得到有效解决。孩子能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情绪,所以他很容易看出来这句话是否是敷衍。

    当我们真的想要和孩子共情的时候,想象自己就是孩子,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真正地理解孩子。当然,并不是每个时候我们都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没关系,如果调整不过来,干脆先让自己做几个深呼吸好了。如果是平时的生活工作压力太大,就想办法缓解,尽量不把这些外在情绪带到养育中来。

  • 我和孩子共情后他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 ① 有可能是孩子得到理解后更放心地哭了,因为他感觉安全了。
    ② 有可能是孩子没感觉到自己的问题得到真正解决了,比如有时候他不是因为当下的事情而哭,而是长期以来玩玩具一直被弟弟妹妹打扰而哭,他需要换一个弟弟妹妹打扰不到的地方玩。
    ③ 也有可能孩子正处于情绪激烈期呢,所以哭得更厉害了,他需要宣泄情绪。
    ④ 还有可能是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真的得到了理解,这时候就要反思平时的家庭养育模式和亲子关系了。

    总之,哭不一定是坏事,孩子需要宣泄情绪。哭也有可能让我们发现亲子相处中存在的问题。

  • 注意语言描述
  • ✘ 「怎么能抢妹妹的呢?每人一张,不能这样抢」这样的话可以换个说法:

    ✔ 「我知道你很想要 2 张瑜伽垫,抱歉现在没有那么多。还有,妹妹也想要自己的瑜伽垫,如果没有她会难过,除非她同意了借给你。」

    前者给人一种权威者说了算的感觉,更像控制;而后者带有尊重和解释。另外,「还有」比「但是」这个词听起来会更舒服。

    如果实在觉得当下的方法没用,那就仅仅做一件事: 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被接纳,并感受到他是安全的。 这意味着你的言行不会触发孩子的情绪脑,不会让孩子进入原始脑的「站、僵或者逃」的模式,不会引起孩子的反叛。

    5. 当两个孩子都需要你的时候

  • 家有小婴儿的,身体给一个孩子,精神要给到另一个孩子
  • 比如我在给小宝喂奶的时候,会陪姐姐玩石头剪刀布,或者陪她读绘本。这样,姐姐就不会感觉到我一整天都在照顾小宝宝,却忽略了她。

    当然,并不是每次照顾小宝宝都需要这么做,因为我们顾不过来,一天有几次和大宝的亲密互动就行,其他时间可以让家人带着大宝出门玩或者陪着她玩她想玩的游戏和玩具都可以。

    又比如你需要起身去抱小宝宝,告诉大宝,你不会离开,抱好小宝宝你就会回来。离开的时候可以安排大宝做一些他喜欢做的是,比如玩玩具,画画等,可以给他一个沙漏,告诉他沙子完全漏下去之前你会回来,但要注意一定要信守承诺,否则孩子就会觉得你不可信任。

  • 当两个孩子都比较大了的时候
  • 边理解他们的感受,边同时兼顾到他们:「你们现在难过,都需要妈妈。来,过来宝贝们,你在左边,你在右边,现在你们都能和妈妈在一起了」。

    有可能这么做的时候他们还会哭,没关系,接纳他们哭。如果他们有一方或双方情绪激烈,让他们不能接触到对方以免出现打架行为。

    6. 大宝总学小婴儿的行为怎么办?

    比如大宝总是故意尿裤子,或者学着小宝宝的声音说话不清。其实他的内心以为这样做就能得到妈妈的关注,让妈妈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照顾他。这时候不妨这么处理: 让他当一下小婴儿。

    「你现在是小婴儿了,妈妈要照顾你,小婴儿不会玩大人的玩具;还有,小婴儿不能吃香香排骨哦,只能吃奶。小婴儿也不会走路,只能躺着或者坐着。」

    他通常不久就会腻了当小婴儿,当他想当回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很高兴你又做回小宝宝的哥哥/姐姐啦,小宝宝需要哥哥/姐姐的帮助呢,你可以帮递他的尿片过来或轻轻拍拍他哄他一下吗?」

    让大宝加入到照顾小宝的工作中,并给予鼓励欣赏,向他表示感谢。这样他会感觉到自己有价值,被需要。

    7. 充当孩子们的协调员

    当孩子们出现冲突,充当协调员比充当裁判或命令者让孩子更愿意合作。

    ✘ 裁判或命令者:

    快放下小宝宝,你那样抓他会受伤,他都哭了你没看见吗?
    不能打你妹妹!
    你是姐姐,你应该让着妹妹!

    ✔ 协调员:

    你那样抓着小宝宝,他感觉害怕,所以一直哭,他需要你放手,谢谢你!
    你伸手打你妹妹的时候,她感觉疼,所以朝你大喊大叫。
    你们两个都想要玩这个玩具,但现在只有一个,怎么做大家才能开心地玩呢?

    例子:

    两个孩子轮流玩玩具,定好闹钟,或者用沙漏倒计时,时间到就到下一个玩。

    场景 :时间到了正在玩的那一方不愿意给。

    妈妈:「你玩的时间已经结束了,轮到妹妹玩了。」

    姐姐:「但是我还想玩」!

    妈妈:「你可以等妹妹玩好,下一轮就到你了。或者你可以和妹妹一起商量,看看她愿不愿意两个人一起玩」。

    姐姐:「妹妹,我想跟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可以吗?」

    妹妹:「但是我想一个人玩这个玩具」。

    妈妈:「姐姐想跟你一起玩,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如果是年龄还比较小没法自己想到好主意的孩子,需要父母给出可行的建议方案并征求孩子的意见。)

    妹妹:「我玩玩具的时候,姐姐可以充当我士兵的角色」!

    如果姐姐愿意就一起玩,如果不愿意就继续等待。如果她说自己等待不了那么长时间,那么父母可以给她一些建议,比如做其他她愿意做的事情。

    这样的引导确实会比较费神一些,但是坚持后得到的正向回馈就是孩子们会慢慢学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争端,等他们足够大,即使大人不在身边,他们也能积极地去想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只会吵架或打架。

    想要成为孩子们的协调员,并不容易,要做到以下几点:

  • 自己要先冷静下来
  • 描述问题和事实,但不做评判,不偏向任何一方
  • 我看到你们两个都很生气,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 让孩子们对问题有一致的认识
  • 孩子们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他们对问题出在哪儿的认识经常不一致,需要父母描述并让他们认识到问题出在了哪里。 [1]
  • 引导孩子们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指责
  • 我了解了,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我们怎么样才能满足你的需求,又能满足到你妹妹的需求呢?
    或者你们觉得这样做如何?
  • 想到最终解决的方案后,父母要跟进实施完成
  • 8. 教孩子们一些技巧

    平时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技巧,这样能让他们相处得更好。

    比如我们家姐姐想玩妹妹的娃娃的时候,她会拿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来交换,而妹妹也乐意。

    比如姐姐不想收拾自己的玩具,她会和妹妹商量,帮妹妹画一幅她想要的画,然后妹妹会帮她收拾玩具。

    9. 经常和大宝看他小时候的照片和视频

    二宝的到来,父母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多照顾小婴儿,不免让大宝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我每次和姐姐看他婴儿期的照片和视频的时候,她总是很喜欢,看完还会说:「妈妈,原来你也会像照顾妹妹这样照顾我呀」!

    我说:「是的呀」,顺便再给她讲讲她小时候好玩的事儿,孩子就很满足了。

    另外,孩子稍微长大后,父母就不自觉地对他要求过高,但即使是 6、7 岁,孩子也仍然需要父母的很多照顾,尤其在心理上,他仍然是个小孩子。而多看他小时候的照片和视频,也能让父母回忆孩子婴幼儿期的模样,以及父母与他相处的态度和现在的对比,也更理解孩子。

    @知乎亲子

    参考

    1. ^ a b c d 【平和式教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