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隔代养育」,大家似乎都有一肚子苦水:
孩子爷爷太惯孩子了。孩子奶奶的审美真的没法看。
我教育孩子我妈居然跟我急了,嫌我太严厉……
孩子该不该给老人带,成为很多妈妈不愿提及的痛,她们一方面要工作,不得不让老人来帮忙带孩子,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被老人惯坏了,老人的教育理念不科学。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做过全职妈妈,也做过职场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的公婆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我的婆婆。
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换,老人的一些育儿经验可能有些落后,但 不能因此抹杀了隔代育儿的好处,那些真正被老人宠大的孩子不仅拥有成长的自由,还更暖心。
01 被老人宠大的孩子,真的会被惯坏吗?
对于孩子来说,再多的爱都不过分,孩子需要在宠爱中长大,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毫无保留的,倾尽所有的,他们不在乎孩子的成绩考多少,不在乎孩子有没有特长,不在乎孩子跟他们亲不亲,只是单方面地给孩子源源不断的爱。
当然宠爱不是溺爱,宠爱和溺爱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程度上的不同,而是有着本质的差别。
宠爱是站在孩子的视角给予认可、满足、自由,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而溺爱则是站在家长的视角去判断要不要满足孩子,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去限制、控制孩子,或者给孩子想要的自由。
吃饭的时候,做了一大桌子孩子喜欢的红烧肉、萝卜丸子、鲅鱼……看着孩子吃得开心比孩子还开心, 这是宠爱 。可是换一个情景,孩子其实不太饿,可是奶奶担心孩子饿着,就换着花样地哄孩子吃饭,轮番给孩子做了十几个可能爱吃的,劝说孩子吃一点吃一点, 这就是溺爱了 。
刚上幼儿园的宝贝有点不适应,早上晚一点去送,下午早一点去接, 这是宠爱 。可是担心孩子不习惯幼儿园的食物、作息时间,甚至怕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上了两天,奶奶就直接把孩子接回家,说等着孩子再大一点去上学, 这是溺爱 。
溺爱会惯坏孩子,但宠爱不会。 真正被宠爱的孩子,内心得到了及时的满足,非但不会被惯坏,反而会因为这份宠爱而变得自信、有底气。
小时候被爱,是人一辈子的铠甲。 爷爷给自己做喜欢的玩具车,奶奶给自己做爱吃的红烧肉,跟着姥爷一起种菜,跟着姥姥一起跳广场舞…… 这些平凡的、琐碎的画面,会一点点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温暖着他的一生,会时时刻刻告诉他「我是一个被爱着的人,也是一个值得被人珍爱的人」。
02 关于隔代育儿,父母的焦虑在哪?
在中国,隔代育儿算是一个历史传统,祖祖辈辈大多是这样的,每一届父母都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父母的焦虑点大多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过度依赖经验,育儿方式不科学。
有养孩子的经验是好事儿,尤其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新手妈妈容易慌乱,有老人一起帮着照顾孩子,心里就会有底。
但是老人们往往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孩子哭了不让抱怕惯坏孩子,孩子发烧了捂一捂,怕孩子冻着给孩子穿很多很多衣服……这些其实都是不科学的,但当育儿理念发生冲突时,老人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们以前都是这么养孩子的,个个都长得很好,白白胖胖的,怎么到你这就不行了」。
分析: 两代人育儿理念的冲突,更多的是不同时代环境下两种经验的碰撞,发生这样的冲突在所难免,可以试着多跟老人分享科学的育儿方法,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让老人信服。
二是过度溺爱孩子,阻挠父母教育。
老人容易过度溺爱孩子,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都忘了自己当年是多么严格了。冬天的时候可乐起床晚,按照她的节奏到学校就九点半了,我就决定早上早一点叫她起来,婆婆就会说「哎呀,才幼儿园,不用按时去学校啊」,遇到周一升旗,早一点叫她起床参加升旗仪式,婆婆就会说「小孩子,参不参加都行啊」,可乐常常也会跟着说「是啊妈妈,去不去都行」。
网上类似的吐槽特别多:「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的,我气急了训斥孩子,我爸过来说现在哪还有训孩子的,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小时候我做不完作业,他可是直接上脚踹啊」「孩子在公交车上大声地说话,正在教育孩子,我妈说小孩子懂啥,长大了就知道了」。
分析: 在教育孩子方面,「教」的主动权要握在父母手中,可以跟老人做一个约定: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他们可以负责多一点,但教育方面,尽量不要干涉。当然在具体沟通的过程中,语气要委婉一些,我会在下文中详细讲述。
三是妈妈担心「孩子不跟妈妈亲了」。
有句话说「孩子跟谁睡,就是谁的孩子」,这句话让很多妈妈惶恐,担心自己的孩子跟奶奶或者姥姥太亲了,反而跟自己不亲了。碰到那种喜欢把「不哭不哭,妈妈坏,坏妈妈」挂在嘴边的老人,更是让人头疼。
分析: 孩子跟妈妈有着天然的亲密联结,不会轻易被取代,但前提是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尤其是3岁前跟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经常说「坏妈妈」、破坏亲子关系的老人,要进行必要的沟通。
03 老人帮忙带娃,1+1>2真的不难
(1)父母以「教」为主,老人以「育」为主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承担着绝对主导性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做一个甩手掌柜,把孩子简单地丢给老人。跟老人做一个分工,他们时间比较充足,可以在衣食起居上承担的多一些,但在孩子的教养、习惯的培养方面,还是要以父母为主。
(2)多给老人一些带娃的自由,找一种比较舒服的平衡
有句话说「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可乐刚出生的时候,我很紧张也特别较真,买什么牌子的纸尿裤,什么牌子的衣服,都是比较来比较去,看网购攻略,看商品下面的留言,偶尔喝一次奶粉,更是谨慎,水温、奶粉和水的比例都要非常精确,差一点都觉得不行,婆婆会觉得我太较真,我会觉得婆婆怎么心这么大。
但如今回看会发现养孩子其实也没有必要事事都那么「精细」,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洗澡的时候37度和38度,其实差不了太多,买什么牌子的纸尿裤,只要是有品质保证,都可以。
在一些日常的照料上,如果老人的经验足够应付,孩子也没有表现出不适,妈妈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沟通,带着老人一起成长
经验来看,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他们「这样是不科学的」,他们可能会有抵触,觉得「我当了30多年的妈了,你才当了几个月,知道的就比我多吗」,对你提到的育儿知识不够信服,但他们通常相信专家说的。
可以买一些经典的育儿书籍,还可以打印纸质版。记得可乐出生后,我打印了一些关于肠绞痛、黄疸、幼儿急疹、感冒等方面的资料给婆婆,婆婆学得很认真,还用记号笔作了标记。
此外,如果老人的方式错了,沟通的时候语气委婉一些。
我是 @杜小艾 ,【亲子关系】的作者,聊育儿育己感悟,也写婚姻情感故事。@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