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当孩子问「火锅是怎么来的呢」要如何回答?

2021-11-19亲子

亲爱的小孩,你对着火锅这么诱人的东西,不急着吃,还能陷入思考,真的太厉害了!

反正我是做不到的。

但我可以在吃火锅前,跟你说一说我了解到的「火锅」的由来。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日常就是吃少量蔬菜、大量水果,以及狩猎来的动物,那时还没有锅,吃肉就只能靠烧烤。

不过那时的烧烤可没有现在这么好吃,因为没有调料,也没有可乐王老吉之类的饮料搭配,唉,反正就是很单调啦,是没有灵魂的烧烤。

后来人类发现,黏土遇水可塑,火烧能变硬 [1] ,超级惊喜,心想:艾玛呀,这样塑造出来的器具也太方便了吧,又能装水,又能装吃的,感谢太阳神赐予我这等神器啊!

于是陶器,就成了当时饮食的主要器具。

人类探索美食的脚步是非常积极的,当他们又发现陶器底下生火上面烧水时,把只要是能吃的东西,都丢到陶器里,就能形成一大锅味道还不错的食物,还不会像烧烤那么上火时,他们老激动了,从此以后天天煮,可上头了。

这就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产生了「锅」这么一个东西,据说也是大杂烩火锅的原身。

但那时还不叫锅,叫啥咱也不知道,目前没有记载,现代称它为「陶鼎」,湖南龙山就曾出土过。

网图,侵删

可你知道吗,那时的人们都是席地而食,一两人是那么吃,大宴宾客时也那么吃,他们都坐在席子上,富贵人家还好一点,席前还有俎案,就是很矮小的那种桌案。 [1]

有席子,他们就不方便在吃时加热食物了。

为什么呀?

因为烧火加热很容易引起着火,会烧着筵席,那可不就吓死大家了吗,当时也没个消防车消防员的呀!

而且如果在锅底生火,就难以两者一起移动,吃的时候很不方便。

不过,这难不倒古人,随着青铜器的发展,他们的眼里就闪烁出了身为吃货祖先的智慧光芒——很快,他们制造出了「温鼎」。

这家伙就高级多了,它的一侧有开口,腹腔内部有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也就是下面能烧火,上面能烹煮,它不容易让筵席着火,还方便移动。通常专家认为,这才是火锅的鼻祖。

网图,侵删

江西曾出土的一只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也是其中一种,它灶口前有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有可以关闭门的插销。 [2]

网图,侵删

西周中期的窃曲纹温鼎 [3] 也类似,不过它是圆形温鼎,方形灶口前无门。

网图,侵删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个「火锅」,看起来制作精良,还有各种花纹,肯定很贵吧,想来它们是贵族、土豪们用的。

那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呢?有火锅吗?

必须有!

那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只有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yong),第二顿饭叫哺(bu)食,又叫飧(sun)。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热一下就吃,不重新做饭,那时的带盘鼎正是用来加热哺食的。

曾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的一只西周井姬独柱带盘鼎 [2] ,就是这样的鼎,后来经专家分析,它不止是普通做饭的鼎,它还是火锅,因其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

不过因为这种鼎很小,更适合一人食,所以是不是很像现代一人一锅的小火锅?

干完一天的活儿,吃着自己的小火锅,还不怕被老公/老婆抢,真是腿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吃嘛嘛香,对往后的日子也有了盼头!

网图,侵删

时间来到了战国时期,这时候的「火锅」,就更精致了,连锅盖都有了。

毕竟火锅煮得也没那么快,一桌人一直看着锅里的食物流口水也很尴尬哈,还是盖上等着好。

陕西西安咸阳就曾出土了一只青铜鼎,有盖,鼎内还发现了半鼎骨头,骨头经鉴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火锅 [2] 。而那时吃火锅已经比较普遍了,也有了更为形象的叫法叫「温炉」,温炉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

右为青铜鼎,网图,侵删

人生如果对吃没有追求,那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当人们发现不同汤料、不同口味的火锅都超级好吃,但一次只能煮一种时,觉得太遗憾了。

一次不能同时吃爽怎么行?于是古人们加快了追求美好的步伐,在汉代时,做出了分格鼎。注意啦,这就是现代鸳鸯锅的前身啦,孩子们!

瞧瞧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出土的分格鼎,就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同时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口味需求的食客 [2] 。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分鼎格还得到了改良,把它改薄改轻,让它更易于煮熟各种肉类,同时,它也有了新名字,叫「五熟釜」。 [1]

网图,侵删

再往后,火锅就成了一种饮食时尚,在唐代时,达官贵人设家宴时,一般都会备上火锅,火锅也被叫做「暖锅」。

你看火锅多方便呀,不用考虑每个人的口味,大不了多来几个火锅嘛,哪种口味都能提供,而且这么好吃,宾客肯定都会积极参加吧,主人也不用怕没人来太冷场。

那时火锅的造型也日益精进了,比如唐三彩火锅,跟我小时候吃的火锅的外形就非常接近了。

网图,侵删

宋代时吃火锅就更平民化了,在黄河流域一带,民间有「暖冬」风俗 [2] ,每到农历十月初一,家家都会举办「暖炉会」,过节一般地围着火锅吃肉喝酒。

关于火锅,那时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记载 [4] ,说他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想要烧烤,隐士告诉他:「用个生炭的小火炉,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再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他就照着这个方法吃,感觉无敌好吃,取了个名字叫「拨霞供」,实际上就是涮肉吃。

火锅也由那时进入了餐饮业,汴京就开有以卖火锅为主的酒楼 [1] 。宋代有火锅长这样的,叫「瓜瓣兽耳铸铜火锅」。

网图,侵删

后来元代时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多被用来煮牛羊肉,「涮羊肉」「涮牛肉」的名字也就诞生了。

到了明代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火锅被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许多外来食材和调料逐渐传入中原,火锅的味道和种类出现了空前的丰富。

那时的火锅也变得更为精致,比如大明洪武年造银火锅,火锅盖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铭文,锅身刻有「子孙满堂」,「喜鹊落眉梢」的刻纹。

网图,侵删

在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它也是一道著名的「宫廷菜」,在清宫中被称为「热锅」,曾为国宴。

据记载,清朝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曾在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筵宴宗室时,一次就办了530桌火锅;嘉庆帝在登基大典上,办了1550桌的火锅宴,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2]

乾隆帝御用银带盖火锅是这样的。

网图,侵删

这是清光绪银寿字火锅。

网图,侵删

到了近现代,因地域不同,火锅又发展出了无数的派系,不同地方的人,对火锅有着不同的吃法,有的追求山珍海味,有的追求鲜香麻辣,有的追求浓香清甜。

家用火锅也出了各种类型,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总的来说,火锅「很好吃」就对了。

网图,侵删

那么亲爱的小孩,现在,你知道火锅是怎么来的了吗?

今天就先到这儿吧,写了这么多,我也是时候该去涮火锅喽!

谢邀 @知乎亲子 。

参考

  1. ^ a b c d 【1】 成宇昂.火锅文化的当代传播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5
  2. ^ a b c d e f 【2】 黄小仙.穿越古代吃火锅 漫谈火锅的历史[J].旅游世界.201812
  3. ^ 【3】 夏夏.古代的火锅[J].食品与健康.201008
  4. ^ 【4】 王永厚.【山家清供】:山乡农家的绿色食谱[J].农业考古.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