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揭秘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助妈妈科学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024-12-10亲子

书友们,听我一言!我刚看完一本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每个情节都紧张刺激,角色一个个鲜活得像是你身边的朋友。它带来的阅读体验绝对不止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深度的心灵之旅。不看这本书,真的会错过很多精彩!赶快加入我,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世界中吧!

【12-18岁叛逆期,妈妈要懂的心理学】 作者:岳贤伦

第一章尊重孩子的生活习惯,缔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孩子为什么爱打扮、爱照镜子

叛逆期案例

丽丽在读小学时,成绩一直很优秀,毕业考试时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了初中,全家人都感到很骄傲,对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寄予厚望。丽丽似乎也很争气,初一上学期依然保持着全班前5名的好成绩。可是到了初一下学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丽丽的成绩迅速下滑——她变得爱打扮了,每天早晨上学前都要在镜子前待上10多分钟照来照去、涂涂抹抹。学校上早自习,早晨时间本来就比较紧,可丽丽却花费了不少时间在打扮上,一丝不苟地梳理头发、涂抹指甲……有时看看时间不早了,就干脆不吃早餐了。放学后也是如此,一进家门就钻进自己的房间里照起镜子来,直到妈妈喊她吃饭。为此,妈妈经常唠叨她,她却以一句「你烦不烦啊」来回应妈妈。

有一次吃饭时,她得意地对妈妈说班里其他女生都不如她漂亮,她也比其他女生接到了更多男生的「纸条」。妈妈听到这话,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批评了她几句,说她不用心读书,就知道把心思花在打扮上,将来怎么可能考上重点高中。没想到一听这话,她就急了:「我的事儿不用你管,真是老土!」

爸爸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冲她嚷了一句:「怎么跟你妈说话呢?真是没大没小了。」没想到丽丽把筷子一放,饭也不吃了,跑到自己房间里关上了门。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青春期的孩子都爱美,妈妈应给予尊重,合理引导

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比较爱打扮,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大多数孩子在这个阶段都比较爱美,因为他们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想让别人多留意自己、多在乎自己——尤其是对异性而言。所以他们就尽可能地把自己打扮得好看一些,这一点在女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然,孩子爱打扮,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适度的打扮,给人漂亮、大方、舒适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有好处。穿着整洁、打扮漂亮,就很自信;衣冠不整、穿着邋遢,就容易自卑。但打扮也应有度,如果孩子过分注重打扮,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么家长就要注意引导。当然,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所以家长对孩子注重打扮的事情不要全盘否定,而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一味批评、禁止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来分析一下例子中丽丽的情况。丽丽是个漂亮的姑娘,而且小学时成绩很好,因此成为了家人关注的对象,一直在赞美声中成长。升入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丽丽不知不觉进入了青春期,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以及交际范围的扩大,使她在心理上渐渐起了变化。这些因素强烈地刺激了她的爱美之心,她不仅希望自己在成绩上受人关注,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容貌引人注目。因此,她变得十分爱打扮,甚至不惜为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至影响了成绩,引来了妈妈的批评。但妈妈的批评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导致了丽丽的叛逆行为,原因何在呢?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在于妈妈并没有正视孩子青春期的这种变化,只是简单地批评了事,这自然会引起丽丽的反抗行为。如果妈妈能以谈心的方式,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件事,并耐心、合理地引导丽丽,想必事情将会是另一种结果。

总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春期的孩子爱打扮,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妈妈对此应当给予尊重,合理引导。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尊重孩子,合理引导,允许其适度打扮

前面讲了,青春期的孩子爱打扮是一种正常现象,父母不必为此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妄加批评指责。而应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和孩子进行谈心式的沟通,争取得到孩子的理解,然后合理地引导孩子打扮,甚至帮助孩子打扮。让孩子打扮得有素质、有品位,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才更有内涵,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关注与认可。

王女士是一所中学的老师,而他的儿子小军正在该校读初二,细心的王女士发现儿子最近特别爱打扮。每天早上上学前,小军总是要站在镜子前,花上半小时的时间来捣弄他的头发。小军先是用水轻轻地把头发打湿,再把摩丝轻轻地涂在头上,然后再用梳子小心翼翼地把头顶上的头发弄得根根竖起,像疯狂生长的丛林。更令王女士搞不明白的是,小军还总喜欢上课迟到几分钟,等所有同学都坐好后,他才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似乎就是为了招摇过市,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有关这事儿,任课老师向王女士反映了多次。王女士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十分生气,但他并没有叫来儿子训斥一通,而是在一个周末和蔼地和儿子进行了谈心。王女士首先夸赞儿子长得越来越帅了,然后自然地谈到了他的发型上。王女士对儿子说:「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注意到了你的发型,他们对你印象深刻,但却并不欣赏这种发型,因为这显得有点儿另类。」小军听到这里有些诧异。妈妈接着说:「其实你可以用摩丝定定发型,这样显得精神,但是没必要非得让头发竖起来,像触了电似的。另外,不要再为此迟到了,其实平常同学们都可以看到你的发型的。」

小军听到妈妈的这些话,有些惭愧,虽然他当时没表什么态,但妈妈事后发现他的发型不再那么「傲然挺立」了。

王女士很好地处理了儿子的发型问题,而且并没有激起孩子的反叛行为,原因就在于她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而并没有盲目地批评孩子。这使孩子自觉地接受了她的意见,也很好地维护了母子之间的关系。

方法二: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过分打扮自己

孩子的行为习惯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刻意打扮自己或许与父母的日常习惯有关。所以,要想纠正孩子过分打扮的行为,先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小倩的妈妈经营着一家化妆品店,为了自己的生意,她每天出门前都会刻意地打扮一下自己。小倩的妈妈本来就爱美,加上工作需要,她梳妆台上的化妆品常常不下几十种。小倩就是在玩妈妈的化妆品中长大的,她从小也很爱美,妈妈经常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升入初中后,小倩逐渐学会了自己打扮自己。每天上学前她都要在镜子前精心打扮一番,还经常偷偷地拿来妈妈的化妆品用。有一次,她竟然打了眼影,搞出两个黑黑的大眼睛。妈妈发现了,就批评她:「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瞎打扮,赶紧给我把眼影擦掉。」没想到她却顶撞妈妈说:「就许你天天抹来抹去,就不准我打扮,真不公平!」小倩说完,悻悻地擦掉了眼影。

妈妈听到了小倩的那句话,忽然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原来这么多年来,小倩一直受到自己生活习惯的影响,爱打扮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了。爱打扮没有错,可是小倩却越来越离谱了,小小的孩子竟然学会大人的打扮方式了,这哪能行?

于是,妈妈先是耐心地向小倩讲明了打扮要得体的道理,并决心改变自己刻意打扮的习惯,平时只化淡淡的职业妆,尽量以追求自然美为原则。小丽在妈妈的教导和影响下,也慢慢地有了改变。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些孩子喜欢打扮,的确是受到了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方法三: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孩子喜欢打扮,目的多半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获得异性的好感,这种情况就像自然界中的孔雀开屏一样。有时候,孩子变得爱打扮,有可能是早恋的一种信号,家长必须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无论孩子爱打扮是出于何种目的,父母都应当告诉孩子,打扮要大方、得体,不能浓妆艳抹、穿奇装异服,更不能把时间耗费在打扮上,而应当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学习上。现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优秀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穿奇装异服是为了彰显个性

叛逆期案例

小伟自从升入初中后,渐渐喜欢上打扮了。不过,他与一般的孩子爱打扮不同,他常常喜欢穿一些奇装异服,或在校服上搞一些另类的装饰,画一些稀奇古怪的图案。

小伟喜欢穿奇装异服,但是学校规定在学校学习期间要统一穿校服,为此小伟只好在自己的校服上搞一些另类的图案。比如校服上衣后背上有一块是白色的地方,小伟就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这种似乎有些另类的行为,竟然受到了同学们的极力追捧和效仿,在校园里流行了起来。老师发现后命令各班同学把衣服上的图案清洗掉,并将此事通知学生家长。小伟的妈妈对小伟的这种行为感到很气愤,禁不住唠叨起小伟来。小伟不耐烦地说了一句「真麻烦」,然后不情愿地去洗衣服上的图案了。

妈妈以为此事终于解决了,心里放松了下来。

可是不到一周,小伟又想到了一种奇怪的装饰方法——在衣服上打上特制的钉子,拼成图案或各种各样的字母形状。小伟穿着这种校服在校园中穿梭而过,衣服上的钉子闪闪发亮,甚是抢眼,而他也为此出尽了风头。这次妈妈没辙了,钉子不像图案那样可以洗掉,但如果把钉子拆下来,校服上就会留下一个个小洞,妈妈索性随着小伟了,背后只能摇头叹气。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穿奇装异服是为了彰显个性,妈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孩子喜欢穿奇装异服、在衣服上搞另类装饰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变着法子搞各种各样的发型,染发、烫发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通过标新立异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这类孩子与爱好打扮的孩子有一些不同,那就是他们更强调打扮另类、个性张扬。他们往往思想前卫,喜欢追求潮流,爱好攀比,喜欢模仿明星等。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更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和批评来迫使孩子作出改变,而要找到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然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然,对于这类问题父母也不能「一刀切」,个性的张扬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孩子的创造力,彰显了他不拘泥传统束缚的个性,这有利于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父母在尊重的基础上适度引导既可。比如例子中的小伟,他之所以喜欢那样打扮无非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他在衣服上画图案以及在衣服上穿钉子的行为的确有一定的创意,只不过用的地方和环境不太适合。妈妈可以在肯定他的行为的基础上,引导他将这种创意用在别的地方,比如绘画、黑板报、创意比赛等方面。这样,自然就不会导致孩子的叛逆行为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他的内心缺少温暖和父母的关怀,需求在家里得不到满足,只好通过穿着个性化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对自我的肯定。比如,有的父母平时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意,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孩子,孩子在家里备受冷落,因为成绩不好老师也瞧不上,所以只好通过奇装异服和标新立异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对于这类孩子,父母要抽出时间多关心关心他们,和孩子说说心里话,问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等,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能恢复常态。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心理需要和审美取向,所以孩子喜欢穿奇装异服也许是他的审美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一般而言,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穿着打扮还是应以朴素、自然、大方、舒适为原则。穿着另类,的确能赚足他人的眼球,但未必真正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所以父母应当向孩子传授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把孩子的思想拉入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王健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自升入初中以来就喜欢穿一些奇装异服,以此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爸爸妈妈为此批评他很多次,他总是以父母的眼光「老土」为借口,拒绝改变。爸爸妈妈也只好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王健的妈妈,王健可能和社会上的小混混有来往,妈妈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原来,王健平常打扮另类,出入校门时很显眼,自然也受到了社会上几个小混混的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小混混们以教王健跳街舞为名,不断向他索取钱财。后来,这事被老师发现了,于是通知了王健的妈妈。

妈妈过后找王健谈心,告诉他:「人有个性是好事,但个性过了头就不好了,你看你现在不只受到同学的关注,连社会上的小混混也开始关注你了,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啊,你难道不知道吗?」王健听到这话有些惭愧地低下了头。妈妈接着说道:「要想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那得学习好才行,得有智慧才行。你如果真考了全班第一名,难道不受关注吗?」王健信服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他与小混混断绝了往来,打扮也不再那么另类了。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只不过有些孩子喜欢通过另类的方式表现出来罢了。无论孩子喜欢表现还是不喜欢表现,父母都应当及时和孩子谈心,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方法二:不要轻易答应孩子的要求,为他买奇装异服

有些孩子喜欢穿着另类,而家长认为孩子的时代毕竟与自己当年的时代大不一样了,所以便默许了孩子的行为。甚至在孩子要求买一些新潮的衣服时,父母在潜意识中也表示支持,这更加助长了孩子追求新奇服装的心理。有的孩子甚至要求买一些不符合学生身份的服装,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曾经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一家大商场里竟然要求妈妈给她买下一件漂亮的「红裙子」。正当妈妈准备让女儿试一试价格不菲的「红裙子」时,营业员却告诉女孩的妈妈说,那是一件成人旗袍,不适合孩子穿。妈妈仔细一看,的确是一件旗袍,只好拉着孩子走开了。

有些孩子就是因为想要什么衣服,家长就给买什么衣服,才养成了不合时宜的穿着习惯。这极大地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导致孩子的早熟现象,前面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此,各位妈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方法三:合理引导,让孩子充分发挥创造性

孩子爱穿奇装异服,有时候还自己搞些颇有创意的装饰来,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确反映了孩子的创造力,但是这种创造力可能用错了地方。如果家长能将这一创造力加以引导,让孩子通过有意义的事情表现出来,那么将会有效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晓辉是一个爱漂亮、爱时尚的女孩子,平常她穿衣戴帽都能搞出花样来,有时候还会在衣服上搞一些奇形怪状的装饰品。为这事儿,妈妈劝说她多次了,她根本不听,还说那样才能显示自己的个性。妈妈说她那样做未免太张扬了,哪像个中学生的样子?晓辉根本不理这一套,妈妈为此很犯愁。

妈妈认为晓辉平时那么喜欢在服饰上下工夫,应该在这方面很有创造力。正好有一次妈妈看到杂志上有个栏目要举办中学生服装设计大赛,就偷偷地为晓辉报了名。晓辉听到妈妈告诉她这个消息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经过两周的准备,晓辉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比赛了。评选结果出来后,她竟然获得了二等奖,这令她异常兴奋和自信。

此后,晓辉依然爱在衣服上搞些花样装饰,但不像以前那样穿在身上张扬了,而是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她还表示,以后要努力学习,将来准备做服装设计师。

显然,晓辉妈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孩子喜欢穿奇装异服,有时候未必能有效压制得下去,因为这是来自孩子内心的一种创造力的爆发,只有为它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允许孩子适度赶时髦、追随潮流

叛逆期案例

安志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是一个十分喜欢赶时髦、追随潮流的孩子。最近半年时间,受另外几个好朋友的影响,他也加入了哈韩大军。也难怪,最近两年随着各种韩剧的热播和韩国服饰、电器的大举「入侵」,在青少年中刮起一阵阵「韩流」。安志和他的朋友们正是受「韩流」侵袭的年轻人。他们看韩国电视剧,穿韩国服装,用韩国电器,听韩国歌曲……整个的生活似乎都被「韩流」包围了。

有一次,妈妈去附近商场购物,看到安志正和几个小伙伴在逛街。安志身上穿着一件黑色的大T恤衫,上面印着几个大大的韩文,特别显眼。另外两个男孩的打扮就更加「引人注目」了——他们两个头发都染成了金黄色,不过一个把头发剪成了整齐的锯齿状,另外一个则是长发披肩,裤兜上还挂着丁丁当当的银色挂件。

安志的妈妈一见到几个孩子这身装扮,就气不打一处来,但是她并没有发作,而是礼貌地应声孩子们的问候。晚上回到家后,妈妈把安志叫到一边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安志告诉妈妈,他在几个小伙伴的怂恿下买了这件韩式T恤衫。妈妈希望安志不要穿这样的衣服,安志却嫌妈妈管得太多了,于是二人起了争执。最后争执的结果是:安志可以穿这类T恤衫,但不能像另外两个孩子那样染黄头发,搞怪异装饰。退而求其次,安志勉强答应了。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应当允许孩子适度追随潮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日韩电视剧的热播,在青少年中的确出现了一批哈韩、哈日族,他们乐此不彼,引以为荣。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独立的欲望比较强,他们有相对独立的思想,有比较强的表现欲,但对很多事情有着盲从的心理,因此模仿日韩剧中青春偶像的打扮和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从众效应,大意是指一个人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并且努力与他们保持步调一致的现象。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但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其性质取决于在什么时间及什么场合产生这种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拿上面的例子来分析,其实安志哈韩的行为本质上属于一种从众行为。周围很多同龄人都在「韩流」的侵袭下加入哈韩大军,安志被这种环境包围,当然也不能「幸免」于此。如果他不哈韩,反而有可能被同伴们视为「异类」,这倒不利于他们的伙伴关系。再说了,孩子本身有自己的想法,或许他本人对「韩流」并不抗拒。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严格强制安志「脱离群众」,势必会让他遭到同伴们的嘲笑或「抛弃」。幸运的是,妈妈采取了一种开明的方式。她允许孩子和他的同伴们一样哈韩,但并不主张完全地被他们同化,这种处理方式得到了孩子的认可。

现实生活中,妈妈要多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同时自己思想上也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样就容易形成和孩子思想一致的同理心,当孩子追逐潮流时不至于强烈反对。当然,对于孩子追逐潮流的行为要善加引导,不要让孩子迷失自己。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允许孩子追随潮流,但要合理、适度

前面讲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追随潮流,这说明他们有思想、有朝气、有活力,是符合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家长不必完全限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追求,每个年龄段也都有每个年龄段的追求。孩子在青春期喜欢追随潮流,喜欢哈韩、哈日,等过了这个阶段,他们就未必如此了,这一时期的经历或许只能成为被封存的记忆罢了。反过来讲,如果完全限制、强制孩子追随潮流,等于剥夺了他这一时期的快乐和自由,势必会引起他的反抗。

上初二的心怡是一个特别爱美的小女孩,不仅喜欢打扮,而且特别喜欢追随潮流。由于受日本电视剧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又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哈日族」。平时她最喜欢捣弄自己的发型,涂抹自己的眼睛了。

可是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化妆,女生留长发的一定要扎上辫子,刘海不能过眉,鬓角不能留发。但是心怡总是想方设法在鬓角垂下几缕头发,说是这样看起来显得比较清纯。前些日子,心怡还嚷着要去把头发拉直,说是这样绑起来才显得柔顺,但妈妈一直没有答应她。后来她再三哭闹,妈妈只好同意了。把头发拉直后,心怡竟然还要求理发师特意为她剪了个发型,把刘海剪得整齐划一刚过眉,看起来活像个清纯的日本小女生。

回到家,妈妈看到了她的发型,虽然颇有微词,但并没有严厉批评她,而是耐心地教育她以后一定不要这样做了。另外,妈妈还嘱咐心怡,一定要把成绩搞好,不要把心思花在打扮和追随潮流上。成绩好、心灵美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这些才是真正的美。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心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哈日族」,但是妈妈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完全反对她这么做。因为妈妈理解青春期女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但是妈妈也没有一味地迁就心怡,对她放任不管,而是及时地教育和开导了她。

方法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传统文化教育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像大人们那样成熟、稳重。青春期的孩子亦是如此,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上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很多孩子追逐潮流,哈日、哈韩,主要是因为他们受感官的刺激,对新奇的潮流有一种盲目的向往和崇拜。他们的思维并不理性,容易受一些表象的迷惑。比如日韩流行文化,可能主题比较轻松,比较贴近生活,形式上比较自然、比较活泼,这正好迎合了这一时期少男少女的心理需求,因此备受青睐。然而在本质上,日韩文化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而日韩文化也并不像孩子们眼中看到的那么美好。相反,我们中国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已经延续了近百代人,经历过了无数次的检验。这些文化和智慧才真正能够彰显一个人的气质和内涵,学到了这些文化和智慧,将来走向社会后才能大放异彩,而那些国内流行的日韩文化充其量只能作为青春的一抹记忆而已。这里有一个小例子,家长们不妨作为一个参考。

有一个上初二的孩子对韩国、日本的一些影视明星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但却连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都不知道。父亲长期以来对儿子的这种状况十分担忧,但又无可奈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父亲眼前一亮:开幕式里展现出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正好是教育孩子的绝好教材吗?此时全家人正好都坐在电视机前看开幕式,开幕式里美轮美奂的灿烂画卷、四大发明、中华武术等表演让儿子看得目瞪口呆。父亲趁势教育孩子:「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你应该好好学习学习,这才能真正地体现一个人的品位。」

当然,孩子的思想和理解能力未必能达到家长的高度,但是家长不能因此放弃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进行传统价值观的熏陶,这事关孩子的未来,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方法三,可以适当做孩子的同盟军

前面讲到了,孩子追随潮流并非一无是处,对孩子而言它有它的积极作用。比如,可以让孩子放松身心,可以让孩子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可以让孩子与同伴们融入在一起等。所以说,家长严格禁止孩子追随潮流并非是一件好事,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为了避免孩子在追随潮流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家长需要及时监督和引导,而为了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监督和引导,父母不妨加入孩子的阵营,成为孩子的同盟军。很多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确能够起到有效的监督引导作用。

不必阻止孩子追星、看偶像剧

叛逆期案例

一位14岁的初二女孩疯狂地迷恋上了某男歌星。她刚开始是反复听他的一首歌,而且喜欢不分场合地哼唱。后来她还向妈妈要钱,买他的CD专辑,买和他有关的杂志、招贴画。她的书桌上、手机上,甚至课本背面,都粘满了这个男歌星的图片。课下与同学们坐在一起,更离不开这个话题。有一段时间,电视里正好播放这个男歌星主演的电视剧,她更是废寝忘食地观看……妈妈见此情形,甚至嘲笑她:「你一个漂亮的小女生,竟然喜欢一个唱歌的老男人,真没出息。」对此,她心里非常难受,忍不住顶撞了妈妈。

男孩小军非常喜欢周杰伦,他不仅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还喜欢周杰伦演的电影,为此常常如痴如醉。不仅如此,生活中小军也被周杰伦「包围」了:做和周杰伦一样的发型,穿带有周杰伦头像的衣服,甚至模仿周杰伦的动作和说话的方式,整个人似乎都被周杰伦同化了。有一回小军还接连几天省下吃早饭的钱去买周杰伦的海报,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挖苦他:「你就是天天不吃饭,也变不成周杰伦。」小军却理直气壮地说:「省饭钱买海报,我乐意,又没朝你多要钱,你管得着吗?」妈妈听到这话,真恨不得抽他两巴掌,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需要偶像,妈妈应适当允许追星

青春期的孩子追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思想上有了更强的独立性,他们非常希望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常常需要通过模仿偶像来实现。

明星具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具有非凡的才艺,受到众人的追捧,而自然就成了孩子追逐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会通过模仿明星的服饰、语言、动作、习惯等来向自己喜欢的偶像靠拢,借此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另外,这个时期的孩子,思想比较活跃,但学习压力比较大,他们也希望通过追星等行为来缓解心中的郁闷和压力,从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

但无论如何,对大多数孩子来讲,这一时期的追星现象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一般到了16岁以后就会逐渐消退,直至成年以后消失。心理学上有一个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容易先根据个人的好恶作出判断,然后再根据这种判断来推知这个人的品质。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周身被一种光环所笼罩着,孩子们因思想不成熟很容易受这种表象的迷惑。但是,随着孩子思想的成熟,判断力的增强,他们逐渐就会意识到明星也不过和普通人一样,并非完美无瑕。

因此,对于孩子这一阶段的追星现象,父母不必强行阻止。因为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一代人的偶像,就像家长们小时候曾经迷恋英雄人物一样。所以家长应当适当地允许孩子追星,合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防止孩子误入歧途,而不是粗暴干涉、讽刺挖苦。就像上面例子中两个孩子的妈妈那样做,即便孩子做得再不妥,也会激起他们的反抗。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引导孩子理性追星

前面提到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热衷于追星、崇拜自己的偶像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不能一味禁止或粗暴干涉。追星这种行为本身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拼搏精神,甚至可以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当然,这种行为本质上属于一种娱乐,自然也可以让孩子放松身心。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性格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家长对孩子追星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地追星。

一个初二的女孩,特别迷周笔畅,在妈妈看来似乎有些疯狂,但妈妈并没有盲目地阻止女儿,而是想办法合理地引导她。

一天晚上,电视上播放超女比赛,周笔畅正深情地演唱,女孩看得目不转睛。妈妈悄悄地坐到她的身边对她说:「这么优秀的歌手一定有过人之处。」女孩听到妈妈对偶像的肯定,马上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向妈妈讲起了偶像的事情。妈妈了解到周笔畅在女儿心中的位置,也变得关注起周笔畅来,并且帮助她搜集周笔畅的信息和各种海报。女儿对此感到很开心,并且逢人便夸她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妈妈。

后来,妈妈了解到周笔畅不仅歌唱得好,而且还精通多种乐器,字写得也非常漂亮,在校成绩也非常优秀,于是妈妈便引导女儿多向偶像学习这些才艺。渐渐地,女孩从最初迷恋周笔畅的歌声,逐渐转移到钦佩并关注周笔畅的多才多艺上面了,而且女孩从此学习更认真、更努力了。

例子中的这位妈妈的确是一位开明且非常有智慧的妈妈。发现女儿痴迷偶像时,她没有粗暴地干涉和制止,而是全力地帮助女儿「追星」,由此获得了女儿的认可和尊重。接下来,妈妈又通过了解偶像的其他才艺,来诱导女儿向偶像学习,使女儿由单纯关注偶像的外表和歌声,到深入学习偶像的才艺和素质。这个例子实乃成功的典范,值得每位家长学习。

方法二:孩子狂热追星不能放任

大多数孩子追星只是出于对偶像的崇拜和模仿,一般情况下他们还是能够比较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尽管有时候为此会影响到学习,但只要孩子的行为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家长就不必过多干涉。有的情况下,孩子追星达到废寝忘食、近乎痴迷的地步,家长就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了,以免孩子「走火入魔」。众多因追星而导致悲剧的事件,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曾经发生过的悲剧。

2002年,浙江温州一名17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梦中偶像而服毒自尽。

2003年,大连一位16岁花季少女因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歌星的CD而自杀。

四川一位13岁的女孩在连看8遍【流星花园】后,独自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

还有另一个令人心痛的例子。内地有一个女孩从十几岁开始就痴迷港台某歌星,直到几年后其父在香港自杀才算告一段落。

女孩对偶像的痴迷缘于她十几岁时的一个梦,她觉得这个梦暗示了她与该歌星的缘分,本来成绩优秀的她却为此开始辍学在家,「专职」追星,家里贴满了明星的照片、海报,也收藏了大量的偶像录音带。她的父母多次阻止、劝说无效,出于对女儿的疼爱,只好转而支持她,并卖房筹资供女儿两次赴港、多次赴京「追星」。其父为了让她到香港见偶像一面,甚至不惜采取让人心痛的方式来筹措费用。在家人的多番努力下,终于再次赴港,她也为自己赢得了与偶像合影的机会,但当她进一步提出另外的要求时,没有得到偶像的同意。她非常难过,其父也为此自杀。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

少男少女追星本来没有错,但如果不能有效地把控自己,追星陷入狂热和痴迷的泥沼,则会得不偿失,甚至引发悲剧。上面的几个例子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当孩子有追星行为时,父母要及时关注和引导,防止孩子误入歧途。

方法三,转移注意力,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

前面提到了,孩子追星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或许出于生活或学习方面的压力,他们也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或情绪的宣泄口,而追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方式。但是追星并不像其他方式那样积极而稳妥,有时候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会诱使孩子误入歧途。因此,家长平常要在关心孩子的基础上,多培养孩子的一些业余爱好,帮助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比如阅读、书法爱好、体育活动或琴类、棋类爱好等。这些爱好,无论再痴迷,也不会把孩子引入歧途,可以称之为绿色爱好。当孩子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这些爱好上面时,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不再空虚和孤独。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12-18岁叛逆期,妈妈要懂的心理学
作者:岳贤伦
亲子少儿 {readNum}人在读
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