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还是「骂」出来的?

2024-04-27亲子
参考消息网4月26日报道 据日本【朝日新闻】4月7日报道,养育孩子时要多给予夸奖……大约30年前,只在形式上仿效欧美国家父母和老师话语的教育方式很快在日本普及开来。但是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MP人类科学研究所代表、心理学家榎本博明指出,用夸奖方式养育孩子也有很大弊端。为此,记者就「夸奖式教育」的利弊采访了榎本。
东西方亲子关系不同
记者问:我从小就没怎么被父母夸过,所以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一直想多给予夸奖。
榎本答:我自己也是在不怎么被夸奖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比现在被过分夸奖的孩子们更差劲呢?我也没有这种感觉。
「无法努力」「很快就容易放弃」「自我价值感低」……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容易受伤的年轻人都会让人束手无策。经常被别人夸奖而让自己保持积极心态已经变得理所当然。因此,他们抵御消极心态的能力较弱。
问:但是,夸奖不是能提高自我价值感吗?
答:遗憾的是,被夸奖并不能培养自我价值感。
在欧美社会,向自己和他人展示「我很厉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日本,如果一个人说「我很厉害」,他反而会被看轻,会被认为不会做人,很小家子气。
例如,很多运动员在取得好成绩后接受采访时都会以「我还差得远呢」来表示谦虚。采取这样的态度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说,日本人与欧美人恰恰相反。在欧美,自己认为「自己很厉害」和别人认为你很厉害,就会提高自我价值感。
教育学家无视这种文化差异,盲目推崇欧美的「夸奖式教育」,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问:是文化差异所致吗?
答:在欧美人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从小就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因此,家人之间会经常说「我以你为荣」。
另一方面,日本的亲子关系非常紧密,即使不使用语言来夸奖,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能保持紧密联系。总的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反而很冷淡,有时甚至会提醒对方「不要洋洋自得」。
在欧美社会,虽然常常会夸奖人,但如果达不到标准,关系就会被彻底切断。即使是小学生也可能被留级,公司职员如果业绩不佳就会被解雇。但是在日本,即使学生成绩不够好也会手下留情让他们升学,即使工作做得不好也不会被开除。在严格的原则下,夸奖能保持平衡,但日本原本就宽松得一塌糊涂,现在更是变成了一个到处充满夸奖声的社会。
问:感觉相比父母那一代人读书时,学校的老师也不那么批评学生了。
答:据学校的老师说,如果批评学生,父母就会跑来怒斥:「在夸奖教育的时代,批评学生是干什么?」因为「保护好自己很重要」,所以老师往往不会采取严厉的措辞。
但现实情况是,社会很残酷。能够让孩子渡过这一关的教育场所,原本存在于社区和学校,但现在已经不再发挥作用。因此,只能由父母来磨炼孩子的心志。
培养孩子自我认知能力
问:但是,我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跑到丈夫那里寻求安慰,我觉得「自己在充当恶人」。
答:和以前不同,爸爸不再严厉。但这其实会导致逃避育儿的责任。爸爸在安慰孩子的同时,也要解释清楚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夫妻两人需要事先决定好各自分担的角色。
问:斥责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情绪化……虽然这么想,但是却完全做不到。
答:人们常说「批评」和「生气」是两回事,我觉得这有点奇怪。人又不是机器,批评孩子的时候难免会带着情绪。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和孩子保持感情上的紧密联系。
如果平时一起玩耍、聊天,与孩子心意相通,当父母反省说「今天批评过头了」的时候,孩子也会理解。批评方式的失败之处在于,平时没有什么交流,却突然说出严厉的话。
问:孩子总有一天会明白父母态度严厉的原因吗?
答:我以前就职的大学曾做过有关问卷调查。对于一味夸奖自己的父母,孩子们大抵做出两类回答,一类是「喜欢」,一类是「可悲」。前者多是学习成绩比较差,对自己比较宽容的类型;后者则多是积极学习,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省的类型。我认为这与能够冷静看待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关。
后一类孩子,看到在职场一被批评就马上辞职的朋友,会说「很担心这些人今后怎么活下去」,「自己在初中时还会抱怨‘为什么我父母这么严厉’,但现在很感谢他们」。
问:这样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也很高呢。
答:当我们克服困难,觉得「自己尽力了」的时候,自我价值感就会提高。经常被夸奖的孩子,内心会为「是否会被别人夸奖」而动摇。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别人。
有一个学生,成绩很好,长得也好看,很受异性欢迎,但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低,总是动不动就割腕。不可思议的是,无论他多么努力都不能建立自信。我想,这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不是客观评价,而是一种主观评价。
因此,正因为爱孩子,就应该一边想象孩子10年、20年后的情况,一边把他培养成「在被逼到严峻状况下也能克服困难的孩子」。一味地夸奖孩子,很可能导致可悲的结果。希望大家能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编译/刘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