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最近,听到一个新鲜热乎的育儿箴言:母子定律
所谓的母子定律,所指就是一位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规律
比如,爱美时髦的妈妈会让孩子越自信;上进努力的妈妈会让孩子越优秀;遇事淡定的妈妈会让孩子强化挫折;尊重友善的妈妈会让孩子懂得宽容乐观;适当放手的妈妈会让孩子独立自主…
总而言之,母子定律的划重点就是:妈妈越优秀、孩子越优秀
可优秀有多优秀呢?没有终点的优秀、没有规律的努力,后续是很容易出现登高跌重的弊端
有这样一位特别要强的妈妈,她就把自己女儿养成了一见面就剑拔弩张的关系
在妈妈看来,这个孩子就是天生比别人差根筋儿,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学习好的同学
殊不知,女孩成绩不好,本身就让她备受折磨,在学校也经常融不进集体
就拿好朋友过生日来说吧,班上有一半同学都被请去参加聚会,对女孩却从头到尾都没有吱一声,因为妈妈从来都不让女孩跟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玩,更不让参加和学习无关的聚会…
学习方面呢,妈妈也总是拿她自己过去的优秀来打击孩子现在的不足,一旦有一道题没做对、一次考试没考好,那接下来就是各种翻旧账的批评指责
而类似的限制、和打击多了,学习和学校就成了女孩的心中噩梦
对此,我咨询过一个从事多年心理咨询的精神科医生,在聊天时就发现一个问题:造成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缺少正面反馈
为了帮助例子中的母女解开心结,医生还特意给妈妈安排了两个任务:
1、写出孩子过去表现优秀的地方,至少二十件事
2、每天观察孩子身上进步的地方,并积极鼓励
果然,当妈妈在街坊邻居面一件件回顾着优秀、进步、还有欣赏时,女孩一下子就被触动到了
在经过短短两次的沟通后,女孩也主动跟妈妈亲近,并聊了很多以前都接触不到的话题
这就是所谓的情绪决定心态,我们虽然无法控制孩子在学校会经历什么,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对孩子的看法,为孩子提供积极、和谐、并容易产生话题的沟通
而这个过程最需要反思的也是:「教育,父母只能比孩子大一岁」,特别是以下几方面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01
爱需要的是边界
否则就很容易变成伤害
「孩子以前挺懂事、挺听话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变得那么叛逆、又爱顶嘴了…」
这是和一位女性朋友聊天时,她随口的一句抱怨
讲真的,每次一聊起这个话题,内心都会掀起涟漪,主要还是养娃这条路上,和孩子争争吵吵、耍脾气、闹矛盾实在是太正常了
不同的是有些家长能看清楚本质问题,懂得及时止损,也能快速和孩子修复关系
而有些家长则一直深陷泥潭,看不清问题,还很容易把关系搞得越来越复杂糟糕
认识一位妈妈,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对女儿好」
在生活上,她对女儿的无微不至照顾几乎是付出了全部
孩子读小学、初中时,她辞掉工作专门在家照顾一日三餐、尽心尽力,孩子读高中需要寄宿后,她索性在学校旁边租个房专门做饭,就为了每天能给孩子送上热乎的饭菜
到了大学、和后面的工作更是如此,为了孩子不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伤害,女孩去哪个城市,她就跟到哪个城市
可作为母亲,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她一边催着相亲、怕女儿不结婚,另一边又在女孩打算接受相亲对象,整天和相亲对象腻歪在一起而忽略她这个母亲时横插一脚,说什么都不同意、说什么也要拆散当初一手促成的缘分
最后,女儿快被母亲逼疯了,满腹委屈地大吵一架后,母女两个人也被对方的语言刺伤得体无完肤
这就是所谓的边界感,爱孩子也需要边界
就像两只刺猬到了冬天需要向彼此靠拢取暖,但他们在取暖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很容易出现相互刺伤的情况
父母和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们爱孩子没错,但爱一定是建立在边界感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的爱是密不透风的控制,那孩子能感受到的都是被锁在屋里透不过气的枷锁
所以,爱孩子最好的距离就是「一厘米」,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刚好出现,孩子不需要我们的时候站在旁边静静地等待就行了
而我们和孩子之间最好的差距,也应该是「大一岁」,能陪着孩子一起贪玩、理解不如别人的差距、再一起讨论奇形怪状的想法…
好的关系、亲密的距离,也自然就形成了
02
孩子是一面镜子
反射就是父母真实样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生活中不论我们如何努力改变,无形当中都倒影出了父母曾经的模样
有个朋友,她从小就生活在极为严厉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说一、她从来不敢说二
也因为满是伤疤的童年经历,她曾经就很痛苦地跟我倾诉说:
「等我有了小孩后,我一定要做一个温柔、温柔、再温柔的妈妈,千万不要成为我父母那样的严厉无情、嘴毒心狠,更不能让我的孩子再经历我一起承受的自卑和苦楚」
可前段时间一起吃饭时,我突然发现平时挺温柔的朋友,只要在她丈夫和儿子面前,很容易就因为一点小事而气得破口大骂,嘴里说出的话也是一句比一句难听伤人
有一次,恰好我在给孩子们拍视频,还录下了朋友对她丈夫和儿子歇斯底里的样子
当我意外放出那条视频,朋友就一瞬间呆愣住了,随后又若有所思地对我说: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居然活成了我曾经最讨厌的模样,明明说好了要做一个温柔的妈妈、好脾气的妻子,可不知道为什么一遇到糟心的事就忍不住了」
「这些还不是最严重的,更严重的是我发现我儿子身上的坏脾气,实际上就是我情绪上的升级版,我以前说过的所有难听话,都会被完整无误地复刻了」
看吧,这就是所谓的情绪传染,也被称为反射定律
而孩子就像是一面镜子,所反射的就是父母那最真实模样,我们透过孩子也往往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还有这样一位爸爸,他刚下班回家时愁眉苦脸,3岁女儿打招呼也没有回应
随后,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女儿问爸爸:「你把什么带回来了」
爸爸说:「什么也没带啊」
女儿接着说:「把坏情绪带回来了」
爸爸先是疑惑地「啊?」了一声,然后拎着包包说了一句「我现在去扔了」就出门
画面一转,是爸爸换了一张笑脸进屋,乐呵呵地对女儿说「我回来啦」
女儿也兴高采烈地奔向爸爸,随后爸爸抱着女儿开心地转圈圈…
这也是所谓的「教育,只能比孩子大一岁」,我们在看待孩子时也要尽可能地以幼态思路出发,迎合孩子的幼稚、包容他们的情绪,然后再跟孩子聊很多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如此,我们才能和孩子真正拉近距离
03
只有先看到内心
孩子才愿意做出改变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由心而发所延伸出来的改变,也只有孩子真正被理解、懂得的情况下,他们才愿意积极做出改变
有一位特别重视孩子教育的妈妈,用她十几年的育儿经验就总结了这一点:
这位妈妈呢,其实和我们绝大数家长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为了儿子不得不放弃喜欢的工作,就近选择了一份不太中意的工作,就是为了可以工作、家庭两兼顾
能工作挣钱补贴家用、又能陪孩子慢慢成长,这本来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可妈妈还是硬生生地把娃养废了
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从男孩小时候喜欢捣鼓一些小玩意开始说起
那时候的他,就是一个探索欲极强、看到什么都想拆一拆的好奇心性格
家里的玩具、吃的、用的、玩偶、还有衣柜里的衣服,只要是好奇心上来了,那几乎就是无一幸免,全部都给拆的拆、剪的剪
对此,妈妈经常被折腾得头疼不已,为了能纠正这些坏习惯,她完全不顾反对,坚持把孩子送到训练营封闭训练了一段时间
可等到训练归来,虽然孩子乱动调皮的毛病好了很多,可在妈妈的严格要求、和重压之下,曾经的阳光活泼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越来越孤僻的敏感性格
比如,还没说几句话,孩子眼眶就一下子红了起来,有时候还直接钻进被子里不肯出来,一床被子也成了他逃无可处的「避难所」
讲到这里,相信很多家长都若有所思,就像我们明明想要尽可能地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可不知不觉总是背道相驰了,孩子没有培养出来,反而让又吵又闹的糟糕亲子关系成为了横在中间过不去的坎儿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走心教育,没有深入内心去了解、并理解孩子
有这样一个情绪价值极高的女孩,她所到之处,犹如一道暖阳,总是给周围人带来温暖与踏实,大家也很喜欢这样的平易近人、相处舒适的性格
很多人都说这样的好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可她却告诉我们说:
「我的幸福是来自于我的父母,我最感谢的也是我的爸爸妈妈,在我的成长中他们给足了尊重,也用爱填满了我的内心,还记得小时候下雨遇到泥坑,我调皮地跳进泥坑,跳一下不过瘾,还继续跳第二、第三下,直到爸爸妈妈的衣服也沾满泥浆,本以为那一次我会触碰到妈妈爱美的逆鳞,也会被狠揍一顿,结果妈妈直接拉着我一起跳泥坑,而那天我们也洗了一下午衣服」
看得出,能看到孩子内心的父母,是能允许孩子犯错,也愿意陪着孩子一起犯错、再去承担后果的潜移默化影响
这便是「只能比孩子大一岁」的言传身教,也是很多家长需要掌握的育儿理念
那么,关于「教育,只能比孩子大一岁」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