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男孩一般比同龄的女孩活泼开朗,为什么男孩孤独症患病率是女孩的4~6倍?

2023-03-31亲子

首先,这个4-6倍有待商榷,一份2017年的文章通过荟萃分析,指出实际的比例为3:1左右。现在的市面上大家认知的4-6倍很大程度是因为专业人士也会有先入为主的意见,导致有孤独症症状的女孩被漏诊的概率更高,所以男女比例更不平衡 [1]

其次,孤独症和活泼开朗并不是完全的反义词。虽然孤独症的三大核心症状是: 沟通交流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 但是,不排除 孤独症孩子里面有性格外向的 ,内向和外向的区分是指一个人更多地是从社交或者独处汲取能量。孤独症孩子都是内向的——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和刻板印象,孤独症孩子里面有些是外向的,通过从他人相处中获得能量 [2]

但是,外向的孤独患者(陈奕迅的歌名还是有点东西)完全不懂社交礼仪,读不懂社交线索和规则,也不关心别人的看法,可以在社交场合完全自顾自。比如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喋喋不休,抓着人讲个不停,中间还有很多强制的重复的段落,完全看不出来对方想要逃走(对,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有点像谢耳朵)。事实上,亚士伯格综合征(孤独症谱系上的一种)就可以是看起来挺开朗的类型,就是跟你不在一个频道而已。

Big Bang Theory 中的 Sheldon (图源网络)

最后,虽然孤独症的成因至今并没有一个板上钉钉的解释,但男孩患病率比女孩高,还是有些神经科学依据的。在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JAMA Psychiatry) 上的一份报告中,脑科学家们指出了这种差异的一个可能解释。我们大脑中的某些结构因性别而异:一是大脑皮层的厚度,大脑的外层嵌入了涉及记忆、思维、语言和其他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男性的皮质测量值往往较薄,而女性的皮质测量值往往较厚,这种差异是区分男性和女性的一种非常可靠的方法。利用这些知识,德国歌德大学神经科学和脑成像教授 Christine Ecker 和她的同事比较了 98 名患有 ASD 的成年人和 98 名没有这种疾病的人的大脑 MRI 的皮质厚度。 无论性别如何,大脑皮层越薄,这个人患孤独症的可能性就越大。 即使对于皮质厚度读数更薄、更像男性的女性,孤独症的风险也比测量值更厚的女性高出三倍,这与未受影响的女性更一致 [3]

这结果表明大脑皮层在更好地理解孤独症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例如,女性较厚的大脑皮层可能可以防止患上自闭症。 Ecker 说她和她的团队正在研究大脑皮层的其他方面来支持这个想法。这可以引导孤独症研究人员了解更多导致独孤症的因素,甚至可能提供有关如何治疗其症状的线索。

Ecker 强调她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例如,她的发现并不清楚皮质厚度是否导致孤独症,或者它是否仅仅是该疾病的症状。换句话说,患有孤独症的女性之所以会患上这种疾病,是因为她们恰好像男性一样拥有较薄的大脑皮层,还是她们较薄的大脑皮层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孤独症症状?Ecker教授表示希望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找到答案。她计划调查不同厚度男性和女性大脑的功能变化,看看它们是否与孤独症有关。她还想跟踪大脑皮层测量值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变化,看看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是否从婴儿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或者它们是否在以后的生活中开始出现。

参考

  1. ^ 2. Loomes, R., Hull, L. and Mandy, W.P.L., 2017. What is the male-to-female ratio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56(6), pp.466-47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545751/
  2. ^ Autism and Extroversion https://opendoorstherapy.com/autism-and-extroversion/#:~:text=Many autistic people are extroverts,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at's ok
  3. ^ Ecker, C., 2019. Notice of Retraction and Replacement: Ecker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obabilit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normative sex-related phenotypic diversity in brain structure. JAMA Psychiatry. 2017; 74 (4): 329-338. JAMA psychiatry, 76(5), pp.549-550.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72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