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之前的ADHD系列科普文章中,已经阐述了关于ADHD症状发生的风险因素,例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有血铅水平、孕妇产前护理、母孕期的不良因素等。今天通过 Factors moderating the link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non-parental care and ADHD symptoms这篇文章来 讨论环境因素中儿童早期非父母照料与ADHD症状发生的关系。
该研究从我国城乡地区的1597名学前班儿童中抽样,并获得人口统计学数据;通过ADHD评级量表IV的学龄前版本,得到父母对儿童的ADHD症状评估报告;询问父母并评估父母的护理实践,获得在孩子婴儿期(0——12个月)、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谁是主要照料者(在中国主要照料者包括:母亲、祖父母、保姆)。(注:主要照料者被定义为在一天内照顾孩子最多时间的人。)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一、性别及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两条人口统计学因素与ADHD症状呈现显著相关。男性儿童、独生子女的儿童在学龄前期会表现出更多的ADHD症状。二、家庭收入与ADHD症状呈现显著相关。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龄前期会表现出更多的ADHD症状。三、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父母的年龄与ADHD症状呈现显著相关。父亲受教育水平越高、父母越年轻的儿童在学龄前期会表现出更少的ADHD症状。四、婴儿期和学龄前期的祖父母照料与ADHD症状呈现显著相关。在婴儿期和学龄前期,由祖父母主要照料的儿童在学龄前期表现出更多的ADHD症状。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模型1和模型2(见表2)。模型1显示婴儿期祖父母照料与ADHD症状显著相关,婴儿期主要由祖父母照料的儿童会在学龄前期表现出更多的ADHD症状。这种关联对于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和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尤为明显。在婴儿期主要由祖父母照料的儿童中,非独生或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学龄前期表现出更多的ADHD症状。
模型2调整了祖父母和保姆的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以避免这两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调整后模型1发现的关联仍然存在。此外,模型2还发现儿童性别与学龄前期保姆的照料交互作用显著,在学龄前期,主要由保姆照料的女童会表现出更多的ADHD症状。
于本文中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儿童早期的非父母照料与儿童在学龄前期表现出更多的ADHD症状相关,而婴儿期似乎是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关键期。
关于儿童早期的非父母照料会使儿童在学龄前期表现出更多的ADHD症状这一现象的一些可能解释有:祖父母的身体健康水平更低,这一限制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养育质量。祖父母的过度保护性育儿策略,会导致儿童的反应性降低。在选择主要照料者时,父母会更倾向于将有早期发育障碍迹象的儿童「外包」给其他照料者。包括祖父母和保姆与儿童的互动社交可能较少,主要照料者之间养育方式的不一致等,都会增加儿童表现出ADHD症状的风险。
因此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抓住孩子的关键期,多去陪伴孩子,多与孩子相处,学会用科学的育儿方式与孩子打交道,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葡萄儿童心理为存在各种注意力和行为问题的儿童开设了专业的团体行为治疗课程,帮助ADHD儿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ADHD行为治疗课程,微信关注公众号:葡萄儿童心理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