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举个栗子,你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头, 并不严重 ,第一次本能反应没哭,家长却一下子紧张起来,非常担心赶紧安慰。
你哭了,家长很慌,于是你很快就知道哭能换来成倍的安慰,还能顺势换点好处,比如看动画片或者买零食,家长往往在这时对你格外大方,不哭就行,一切好商量。
然后一路长大,不断有通过放大自己的感受获得利益的场景,成为了你和父母稳定的互动模式。
有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一眼看上去得不到答案,这种困难的感受便被模式中的你不自觉瞬间放大,你的父母为了安慰你的情绪和帮你解决这道「难」题,会主动辅导作业,主动帮你分析题目,但模式中的你倾向于放大困难,于是你抵触思考,不愿意配合。
题目难一点、活一点,稍微超前一点,孩子的主观感受表现为畏难、厌烦、抵触思考,家长情绪失控, 本质上是家长和孩子同时失去了客观性 。
题目难不难,孩子不愿意客观面对,下意识放大难度。
家长被孩子「绑架」,哪怕心怀怨气也不得不扮演「超级英雄」的角色。
保持客观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我做育儿博主的初心之一也是因为辅导孩子作业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困扰,经过一年多以来学习思考,我读了不少育儿书,上面这个思路就是我最近读的一本【高稳定父母】中的,对我的启发很大,分享书中的分析对策和我的理解,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长的错误三件套及其原因
1、催促、讲道理
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催促的原因,在家长看来往往是因为孩子的磨蹭和不专注,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磨蹭的本质其实是「慢+不情愿」,更多的是「不情愿」,原因虽然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受,但确实起源于家长「不好好和孩子说话」。
家长在表达时的「敷衍」和「唠叨」/ 对孩子目光炯炯的话表现出「不耐烦」回应甚至忽视——孩子烦躁——关闭「耳朵」——习惯性「关闭耳朵」——注意力不集中——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畏难情绪—— 不情愿写作业 。
讲道理更是一项技术活,如果孩子听到一个道理并不能践行,往往是因为孩子自己还没有到能够接住这个道理的状态里。
别说孩子,就大人平时如果一个项目的逻辑自己并没有切身的理解,哪怕其中关键的点领导不停重复,依然很难准确地践行。
都说「知行合一」,不能行的知,便不是真知。
不能接住的道理,讲多了只会心浮气躁徒增烦恼,而写作业最需要的是心平气和。
这里头缺了重要一环:孩子自己理解的过程。
2、贴身侵犯,卸载孩子的主动性
到侵犯这个程度,就已经远远超过监督的边界线了。在陪写作业的过程中干涉孩子的每个行为,完全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
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 ,家长和孩子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很多「陪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场景下,从时间管理到统筹安排、行为控制、做决定,都是家长承担的,孩子的主动性被卸载下来,就像是一辆汽车失去了它的发动机。
原因的话,就还是太心急了吧,心急到失去边界感。还有就是不信任,不相信孩子发自内心有能力自主解决和控制,看不清楚孩子自主能力的边界,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就跟着不自信了。
只管理他们实在无法自控的那一部分,以补足他们能力的缺口,才是真正的帮助。
3、发脾气,容易上头
有一段时间,我也觉得情绪上来了是无法控制的事,就好像是……被逼到这个状态的,事实上并不是。
之前看过一本心理学的书提到过一个场景,暴怒中的母亲被一个电话打断,是孩子老师打过来的,说的是另外的事,家长可以快速切换到很有礼貌的状态和老师通完电话,再在结束电话后马上又切回到暴怒的状态下。
不得不承认,这里是有一个可以自主控制的「开关」的,发脾气只是对策而已。
事实上,到了这个程度,需要解决的就不是简单的「写作业」这件事了,而是一项浩大的需要修复亲子关系的工程,作业只是随之附带的一个顽疾而已。
二、亲子关系是头等大事
认真想想,与作业有关的要求不外乎6句日常要求:
如果家长在表达这6句日常要求的时候孩子都能做到,那陪作业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大多数情况下的日常亲子互动都隐含了「斗争」:听不进去话、听进去了做不到。
更严重的情况下,你不听我的,我也不听你的,你不信任我,我也不信任你,彼此防御,心怀不满。
可惜能意识到这一点的父母并不多。当然,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可以用更积极的沟通方式来提醒孩子达成作业目标。
比如我有时候会说: 我们好像忘记了什么正事儿吧?
或者: 需不需要妈妈亲自护送你到书桌边呀 。
再或者: 今天的小老师时间到了没,我想听你讲题啦 。
事实上,很少有孩子真的忘了写作业,大多数时候只是假装忘了而已,好玩的提醒会让孩子会心一笑,也就冲淡了厌烦感,亲子的感情也更浓了。
理想的亲子状态下孩子的关注点不是如何和家长对着干,而是会感受到充分的自在和接纳,孩子对父母充满信任,可以说是一种合作的状态,整体关系是温暖而美好的。
三、你会给孩子讲题吗
我自己在家辅导孩子一年多的学习之后,更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但这个讲题过程的水平真是有天壤之别。
孩子的知识储备有限,又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有时候我自己讲了很长时间孩子也不明白的题,在某思清北老师的视频下轻轻松松孩子就听懂了,思路要简单很多,听完我也是由衷的佩服。
名师出高徒,术业有专攻。 如何把知识讲得更有意思、更有利于孩子理解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
面对孩子的错题,家长容易流露出担忧、紧张、急躁,在这样的压迫感下,孩子很难愿意静下心来面对和改错。
错题是来提醒知识疏漏,是来帮助孩子的,我们不仅要接纳,还可以去热爱,过程中必须要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否则再热闹都是白讲。
我清晰地记得我小学直到五年级才分清楚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区别,我至今忘不了当时迷茫和困惑的心情,后来还是隔壁班一位老师在不经意间给我讲了用胳膊去判断的方法,我才突然一下明白过来。
之前我自己的数学老师讲过的很多次我都没有办法真的听进去,事后回想起来,有可能是因为他之前体罚过我,我的内心对他有深深的抵触。
多换位思考,在爱的前提下与孩子一起进步。
孩子的成长有它特定的规律,时间跨度拉长,没有永远学不会的知识,和孩子一起面对和经历的美好时光却是永恒的。
四、满心欢喜,自觉高效
杨杰老师说:感觉好了,能力到了,孩子自然会进入自律状态,彻底告别磨蹭拖拉。
一个孩子如果跨越了作业的障碍,就会逐渐靠近心流状态。
我女儿有时候做计算题会非常专注,做完之后很开心,有一阵子很晚都舍不得睡,想要继续做题,因为她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很快乐。这就是典型的心流状态。
这种情况必须狠狠地夸奖,除此以外,孩子每一个能看得见的细微的坚持和进步,都可以积极慷慨地送出你的彩虹屁,不停地夸,一方面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自己的心性会得到锻炼,不再那么急躁和焦虑,反而更多地感受到爱的驱动力。
这时候,你看着孩子满心欢喜,孩子看着作业从容自在。
教育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事情,需要统整教育学、发展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相关应用理论,还必须结合大量的现实实践案例,才有可能真正给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正视问题、积极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大方承认自身在育儿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按科学方法勇敢去改正,一边收获更好的亲子教育效果,一边收获更好更强大的自己,与君共勉。
链接附后,有需要欢迎自取:
我是龙小美美,俩娃妈,育儿中修行成长。深度思考,用心解构学前教育/K12行为习惯和考试;干货科普,科研精神理性种草。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龙小美美 ,一起修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