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父母的觉醒】这本书,足以教育好孩子。
当老二出生以后,我们两个人在孩子的养育之路和亲子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变得更加焦头烂额,有那么一刻都感觉看不到出路了。
后来,在跟一位朋友吐槽孩子难教育的时候,他给我推荐了【父母的觉醒】这本书,说他看了受益匪浅,顺便送给我让我好好读一下。
拿到书,推荐里的「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这句话就深深地刺激了我。
曾几何时,在孩子面前,我始终在孩子面前努力地将自己是塑造的完美无瑕、无所不能。
还有这句:「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回想这几年在孩子的教育,我犯的致命的错误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直到读了【父母的觉醒】之后才意识到。
书读完之后,真是醍醐灌顶般的感受,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了新的认识,在逐步的实践中亲子关系也变得更融洽了,孩子也能切身的感受到我的变化,他现在把【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摆在书架最明显的位置,时不时盯着让他妈妈也好好读一下。
分享一下书中的大致内容。
父母的自我接纳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我们承受了太多的管制、约束和道德压制,严重的甚至有过精神创伤,我们都曾试图打破和逃离这些管制、约束和压制,但最终都败下阵来了。
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们逐渐远离了曾经受到的约束、控制和压制,但也适应和接受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最明显的就是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会将我们曾经极力逃避的教育方式再回用到我们的子女身上,而且孩子一旦表现出反抗,就会激发出我们被压制的某些痛苦记忆和精神创伤,然后孩子迎来的又是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思想教育,因为此时此刻我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停下当前的教育,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进一步施加对孩子的控制和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释放出自己压抑的情绪, 孩子最终变成了我们释放情绪的工具。
孩子的出生不但没能愈合我们童年时期的创伤,他们的各种行为反而会将我们童年时期的不良记忆不断的激发出来,此时,我们应该停下当前的教育行为,重新审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更没有完美的父母,接纳自己首先要承认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和不完美,不在孩子面前刻意表现「完美」和「坚强」,孩子是小但又不是傻子,时间长了他终究会看出你那些伪装的「强大」,并逐渐学会用伪装对抗伪装。
接纳自己还要接纳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和原生家庭教育带来的不良记忆,理性分析这些情绪和记忆,正确释放其中的不良情绪,不要让情绪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和过程。
接纳自己就要敢于向孩子承认我们的不足,能正确应对孩子提出的反对意见,能坦诚接受孩子对父母的批评。告诉孩子我们不完美,但我们在努力学习和提升,我们致力于成为最好的父母;也告诉孩子,无论如何,我们始终爱着他们,始终跟他们站在一起。
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最主要的就是要认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无需事事征得父母的认同,孩子不是父母的奴隶,父母不能错误的认为我们可以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和孩子都知道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情绪,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
接纳孩子不是简单的认同和表扬孩子,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同和表扬的只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认同和表扬孩子本身。真正的接纳孩子,就要欣赏和接受孩子的本身,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接纳孩子的表现不好,接纳孩子的喜怒无常……然后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在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然,接纳真实的孩子并不容易,就像接纳自己在孩子眼中的不完美一样艰难,我们曾经接受的教育让我们在很长时间里坚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而事实上我们可能就是在一厢情愿的为孩子铺一条他们根本不想走或者不该走的路,我们只关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孩子也无法真正体验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不美好。
接纳孩子就让孩子以最真实的自己去体验生活,去成长,我们只需给他们提供一些我们的建议和必要的帮助,而不是替他们选择和决策。
克服自负感
为人父母的旅程大都是从高度自恋的状态开始的,我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后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把自己想象成充满爱心、牺牲自我、辛勤哺育的家长,我们会利用抚养和教育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并扩大为一种错觉:我们对世界的影响大大增加了,自负就此开始建立。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自负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形象的自负感, 我们经常把个人的形象和孩子的行为混为一谈,孩子出现了错误行为,尤其孩子的行为被公之于众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担心我们努力建设的形象要被孩子付之一炬,害怕我们被贴上不合格父母的标签,我们极有可能会因此而对孩子大发雷霆。
仔细的分析,最该为错误行为负责的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一系列担心和害怕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和成长的帮助,只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更多的小心翼翼。而且对于外界来说,大家都很忙,没有几个人真的会在乎你是否是合格的父母,你所有的感觉都是自己的形象自负感在起作用而已。
第二,完美主义的自负感,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想成为完美的父母,并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一个无所不能的形象。事实上这只会带来一系列的危机和虚假繁荣,父母不愿向孩子表现自己的不足,不愿意当着孩子的面承认错误,并为此想出无数的借口;而作为当事人的孩子却会因为父母的「无所不能」而觉得自己「一无所能」,处处小心,事事担心,并有样学样的为自己的「一无所能」找出无数的理由,并最终「无能」的过完一生。
第三,身份的自负感,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一定的身份,尤其一些有身份优越感的人对孩子的选择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结果会感到无法接受和失望,觉得孩子的选择或「失败」是对自己身份的否定,使自己失去了社会身份。而事实上,这些身份大多只是对自己的一个认定,与孩子无关,孩子怎么选择,那是孩子的事情,孩子的成长不应该为父母身份的确定服务,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四,规范的自负感, 很多父母喜欢以自己的经历给孩子制定很多的规范,并以此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和选择,固执的认为自己制定的规范是完美的,可以教育出完美的孩子,这其实只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假设,假想这样做就可以实现完美教育的结果。而事实上,这种刻意的规范并不会给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和规则感,多数只是约束了孩子幼年时的自主行为和放纵了少年时期的反叛行为。
第五,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我们控制孩子的行为举止,饮食起居,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孩子如同一个提线木偶一样,按部就班的按照父母的计划执行着每一个行为动作,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点燃父母的怒火,久而久之,很多想法和冲动都被压制在心底,要么变的百依百顺,没有自己的想法,要么在某一个时刻彻底释放,做出让人难以承受的结果。
自负感带给父母最大的误区就是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不容侵犯,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真实想法,孩子总是看父母的脸色做事,最后学会的一个是在父母面前隐藏自己,假装顺从,一个是彻底放弃自己的想法,一切跟着父母走,步入社会后不敢做决策,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和想法,事事被动接受。
让孩子带我们成长
所谓让孩子带着我们成长,其实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直面真实的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坦然的向孩子承认自己也会犯错,不是无所不能的,教会孩子坦然接受他们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告诉他们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供他们参考,这样孩子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局促不安和不知所措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唤醒我们挫败、不安、焦虑等消极情绪,我们以为是孩子带给我们不好的体验,而事实上孩子不会带给我们有这种感觉,他们仅仅是唤醒了我们童年时遗留下的不曾解决的情感问题。我们的情感烙印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而此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感知内心的宁静,发现痛苦与快乐的根源,观察自己的情感,尊重它们,与它们相处,与它们共同成长,不要让这些情感再影响到亲子关系。
生活的智慧
一个人的世界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和生活方向,还深深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
要这么去理解生活,生活更多的是给我们体验,而不是如何应对和战斗的,无论是幸运的或不幸的,都是一种体验,对于家庭教育也一样,重点是我们要去体验教育孩子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追求结果,因为结果你无法预料,最好的就是信任孩子、信任教育的过程和体验。
我们经常越胞代殂的替孩子做决定,不让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还会教他们一些经验和忠告……这一切能给孩子带去多少经验和收获我们不知道,但这体现出我们非常的不信任孩子,我们不认为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我们非常焦虑的向孩子输出我们的经验和感受,不给他们亲自经历和体验生活的机会,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无法自己做决定,什么事情都要问其他人,做事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
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生活,相信他们可以做的很好,他们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求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们我们的经验,体验的权利还是属于他们,信任孩子是教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要建立起对孩子的信任,并消除我们的自负感,就要有生活的智慧,遇到任何问题换一个思路去想,你就会豁然开朗。
比如,当你孩子不听话让你非常生气的时候,如果你能坐下来,仔细思考的话,让从孩子不听话、对我不敬和我要怎么收拾他的思路转换到我为什么会被激怒的思路上来,此时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些想法都是源于自己,与如何为人父母并无多大关系,而孩子只是触发了我们这些情绪而已,也许会进一步发现,孩子激发出来的是我们童年时期的无助感和无力感,想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用新的思路去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尊重他们的体验,信任他们的决定,在需要的时候告诉他们我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