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我们父母也是大环境的「受害者」。
台湾学者 孙隆基 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道:
「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社会单元,如没成过家的单身汉与大龄不婚女、疯子等等,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缺乏话语权,物质利益上也会被忽视,必须结婚生子构成了一个完整家庭,然后这个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社会单元,而存在于社会与家族体系中。」
01 任务化中国式婚姻
正如文章开头台湾学者孙隆基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提到的,中国特色的婚恋目的不在恋爱,而在于组建家庭、传宗接代。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父母把成家立业里面的结婚成家,看成是孩子成年标志一定要有的强制要求。
在传统观念看来,没成家意味着不成熟、不稳定。因而父母会产生对于 未完成事件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促发了催婚行为。
根据2016年的一项国际研究,中国年轻人的结婚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包括周边的其他亚洲国家。
中国2016年结婚率是 8.3/每1000人, 而全球平均只有 4.8/每1000人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无关系。
02 不被认同的恐慌和焦虑
人们总是本能地寻求群体认同感、归属感和支持感。
当看到周围同辈的孩子都结婚生子,主流的中国家长就会感到特别焦虑,并且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子女——「你怎么还没结婚、还没孩子?我的脸都给你丢光了?」
随后,年轻人也会感觉到焦虑。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忽视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是认为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似乎「不一样」就意味着「不正常」,甚至觉得 「子女不正常」就是「自己不正常」, 极力地想融入周围家庭的步伐。
03 边界感模糊
催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来源于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极其模糊的边界感。
很多催婚、催生的父母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处处操心, 本质上却是在控制孩子的生活。
父母用自己的生活方式,镜像投射到了孩子的生活。 父母把孩子看成他们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于存在、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个体。
这类父母很难做到的是:认识到孩子成年后会有自己的人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父母的职责是协助孩子安全健康的长大,做一些引导,而不是决定他们的生活中必须发生什么。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有责任通过让孩子生活中发生什么,来走上「正轨」。
当代客体关系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有个理论,一个人出生到五个月是婴儿与母亲的共生期,五个月到三四岁会经历一个「分离-个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母亲要帮助孩子健康地与母亲分离、独立、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对于边界模糊的父母,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度过分离-个体化的阶段,甚至事无巨细为孩子服务,手动阻拦了这个过程。
他们无法区分和接受: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孩子不好,不等于我不好; 我认为不好的,孩子不一定也认为不好。
他们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顾及孩子的顾虑和恐惧,只是命令、强迫,理所当然地侵入子女的心理空间,催婚、逼婚,干预子女的婚姻和生活:
你到了年纪不结婚就是不孝顺,就是对不起我!
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父母,会希望孩子过得好,更关心孩子是否获得了爱,而不是:是否按照我的意愿、在「正确」的时间结婚。
04 面子工程
展示自己的财力或者帮孩子找伴侣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需要有一个表面上可以炫耀的机会。
05 关心和期待
父母想要孩子找到一个匹配的伴侣, 用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持久的支持系统,来抵御人生当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
父母很多时候是对自己越来越年迈不能照顾你想让你有个家有个依靠。
理解了父母催婚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就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可以多和父母沟通:跟父母袒露自己在成长动态、内心想法和婚恋上的规划,尤其是自己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减少父母的担忧和焦虑。
怎么应反驳呢?
注意力转移法「小王,你啥时候带男朋友回家看看?」
「姑姑,吃这道菜,很好吃呢」
「阿姨,您最近在跳啥舞蹈呢?在哪个广场来着?」
这招想要用好,需要 敏捷的反应能力 以及 主动的执行力。
若能先声夺人,促进对方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催婚的几率就少很多。
时刻注意将 广场舞、退休金、结婚、工作、房贷、二胎 这些敏感话题抛给对方,才能在反催婚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反面教材法「八婆,你看那二姑姑,和那七表姐,都是结婚了一年就离了。
她们都是闪婚的,所以匆忙结婚了还不是会离婚,你不希望我将来离婚吧,你也希望我幸福吧!」
这招是个缓兵之计,但适用范围不广,毕竟不是谁家都有反面教材,而且缺点多,一不小心被三姑六婆来个绝地大反击,那就尴尬了。
合理共情法
「阿姨!您说的我都懂!是我不对!」
「我都理解您的心情!我也是很着急啊!」
「我确实很难找到男朋友啊,要不给我介绍介绍?」
适当的共情,除了减少父母的催婚次数,还能促进家庭关心和谐。
以上这些或许可以稍微缓解一下燃眉之急的,但治标不治本。
其实啊,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无法摆脱父母掌控的一个原因是:
早已经习惯于担当「孩子」的角色, 没和父母有过「成人式」的对话, 导致父母无法从家长这一角色当中解放出来。
父母习惯于用 权威或教导的形式表达 ,而我们回应的形式也常常体现为「 孩子式」的顺从或者逆反。 这样一来,你和爸妈的沟通很难对等。
亲子之间的边界感模糊是父母催婚的重要原因。
这个边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中国国情影响的,很多人大学毕业工作好几年,买不起房,生活还得靠父母赞助,本身就没法自己完全独立,
这类情况就在一定程上造成了「边界模糊」,互相干涉,
父母也会认为自己更有话语权和控制权。
所以要想从根源上削弱被催婚的可能性,想要自己的人生自己说了算,第一步就是经济独立。 总是伸手要钱,还想主导自己的人生?难。
说到底,老人常说的「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嫁汉只是形式, 穿衣吃饭才目的。 大部分父母催你结婚还是想让你幸福点、想让你不那么累。
无论是男生女生,当你在经济、生活、精神上独立,具备了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对自己的决定有深思熟虑的判断,他们对结婚才不会那么执拗。
而你才算成长为「真正的成年人」了。
那我们如何表达有利于缓解父母催婚呢?
1.充分理解父母的心情,表示充分尊重父母的想法。
2.站在同一战线,表达双方的目标绝对一致——我不是不想找对象,我只是没碰到合适的。
3.草率的婚姻才会让孩子陷入不幸。(相信大家身边实例应该不少)
4.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请父母放心。
5.我也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幸福。
但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告诉自己:
父母 是否开心或者焦虑,不是我的错。他们是成年人, 应该为自己的生活和情绪负责。
我 是成年人,也 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以上内容节选自公众号:YouMe油米。
原创不易,留个赞吧~ 笔芯
相关阅读:
你担心自己会永远单身下去吗? - 陈思逸的回答 - 知乎
情侣怎么样的相处模式才能走得远呢? - 陈思逸的回答 - 知乎
我是 @陈思逸
纽约大学心理学硕士,
亲密关系研究员。
哔哩哔哩:思思有猫
来找我唠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