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这个我可以答。
刚看到的一条新闻,一个2岁的小女孩,张开手臂哭着走向妈妈撒娇要糖吃。
突然身边的童车传来宝宝的啼哭声。
小女孩立马情绪刹车,自己不哭了,开始停下来安抚在哭的小宝宝。
后来女孩妈妈解释说,两家人平时并不经常往来,小女孩正好看到,就止住哭声帮忙哄小宝宝了。
太暖了吧。
还有还有,有次我不小心撞到厨柜,额头碰破皮了,当时在忙着炒菜,就没处理。
去抱小宝的时候,她突然就哭了,我以为怎么回事。
结果她指着我额头上的伤说痛痛,要帮我吹吹,还跑去给我找创可贴。
当时要泪目了。
其实在生活中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被同理心对待的孩子,往往就是他人眼中善良,贴心的小棉袄。
因为体验过无条件的爱,内心是丰盈的,在感受到他人情绪时,愿意给他人撑伞。
相反,一个行为常常被简单粗暴地制止的孩子,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只好胡乱探索,没建立起分寸感,就很容易成为「破坏者」或者说是「熊孩子」。
一个孩子,如果在某方面没有匮乏感,就没有强烈的需求。
不是「熊孩子」天生就调皮捣蛋,而是大人 不断地错误评价,不断地过度管制养成了「熊孩子」。
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往往成为了「小天使」;而心理边界长期被侵犯的孩子,往往成为了「熊孩子」。
问题来了:
在孩子做得还不够好时,你愿意让孩子再试试,再选选吗?
你能不着急着下定论,对孩子说「不」么?
@知乎亲子
我是尹建莉父母学堂,家庭教育记录者,分享者——呱呱
尹建莉父母学堂,超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创始,专注解决0-18岁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全网1000万家长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