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孩子做事总是犹豫不决怎么办?

2024-01-09亲子

「自信就是知道自己的感受,并且接受那个拥有当下感受的自己。不确定自己是否想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并在一旁观察也可能是自信的表现。如果想让迟疑不决的孩子建立自信,父母就可以这样说:「我在这里陪着你,你慢慢来。」」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害羞和犹豫并不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我常常认为,对害羞和犹豫感到在意的与其说是孩子,倒不如说是父母。所以,我们介入其中往往只是想要缓解我们自己的不适,而不是去关心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哪些帮助。如果你就是这样,那也不是说你不是好父母。实际上,你能够去反思孩子的行为对你的影响,进而把你的需要跟孩子的需要分开,这一点恰恰证明你是好父母。

家里有个害羞的孩子(例如不想去参加生日聚会,不想打篮球,不愿跟来到家中的成年客人说话)常常令父母们头痛不已,特别是对那些非常看重独立和外向特质的父母来说。对于孩子胆小害羞,父母的一大担忧是害怕孩子「永远都会是这个样子」,或者「永远都无法融入群体当中」。但是,我们肯定也不想陷入自证预言的恶性循环,即父母对孩子害羞的担忧反而让孩子的问题变本加厉。这时,孩子会将父母的评判内化,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并且困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而这又让父母更加受不了。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孩子的犹豫和焦虑只会更加严重。我们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呢?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改变孩子,而是首先反思自己,把自己的内心理顺。

成年人也会害羞。假设你和伴侣去参加一个鸡尾酒会,你感到有些紧张,于是对伴侣说:「我想先跟你待一会儿,好吗?」这时,你可能会得到两种回应。第一种回应是你的伴侣看着你说:「不至于吧,这里的人你都认识。」发现你仍旧在犹豫后,你的伴侣便没好气地说:「真是的,真让人受不了。」第二种回应是你的伴侣看着你说:「你现在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知道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陪着你,等你准备好了再去聊,你自己看情况。」

想一想,这两种回应各自给你的感觉如何?你的焦虑缓解了吗?你立刻觉得自己信心十足了吗?

现在,我们来分析第一种回应。如果当天晚些时候,你的伴侣说:「听着,我那样回应你是因为我不能总给你当拐杖。你必须学会独自去面对!」你觉得他这么说对你有什么帮助吗?还是说,你希望你的伴侣是这样看待问题的,即满足你的需要,了解你在那一紧张时刻的感受,或许能帮你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来生活?你应该按照谁的方式来生活?你自己的方式还是伴侣的方式?那么孩子呢?孩子应该按照我们的方式来生活,还是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来生活?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而且,虽然为害羞的孩子持续提供情感支持(孩子在不敢离开父母或不敢跟其他孩子玩时可能会需要这样的支持)很可能会让人疲惫(这种疲惫可能会让我们对孩子的害羞行为做出消极的自动反应),但养育孩子也是培养耐心的过程。养育就是要尊重孩子本身和他们的需要,而不是关注我们自身和我们的需要。

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在过往的某个时候学到,自信就是加入而非等待,就是立即参与而非停下来评估形势。我不确定为什么这样做就代表自信。讽刺的是,许多父母都告诉我,他们家中的十几岁孩子似乎不会独立思考,也不愿与众不同。我一直清晰地记得,有一天,我刚给一对家里有个胆小的6岁孩子的父母做完咨询,接着又为一对家里有个缺乏主见的16岁孩子的父母做了咨询。第一对父母告诉我:「切斯只是在一旁看着别的小朋友们玩,就算别的小朋友叫他去玩,他有时候也不去!他胆子太小了。我希望他能更自信些。」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那个16岁孩子的父母又对我说:「亚历克斯只会去做他的朋友们正在做的事。好像他无法独立思考,很容易受别人影响。我希望他能更自信些。」

那么,什么是自信呢?它与害羞或犹豫又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自信就是知道自己的感受,并且接受那个拥有当下感受的自己。不确定自己是否想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并在一旁观察也可能是自信的表现。如果想让迟疑不决的孩子建立自信,父母就可以这样说:「我在这里陪着你,你慢慢来。」这句话传达出的信息是,孩子比我们更了解他自己的感受。这就像是在告诉孩子:「你现在可以做你自己。」自信不一定是立即加入其他孩子当中。如果孩子确实觉得自己准备好了,那么他有可能是自信的。但如果他觉得自己这么做是被迫的,那就跟自信八竿子打不着了。自信不是「准备好了」的状态,而是不论准备好与否的那份对自己的接纳。

育儿工具箱

■反思自己

孩子害羞这件事很容易让许多父母着急,尤其是那些性格特别外向或是成长于看重参与和行动而非从旁观望的家庭的父母。现在,想象一下,你家宝贝儿是唯一一个坐在父母腿上,看着别的小朋友四处撒欢儿的孩子。注意你的感觉。你有没有把孩子推出去的冲动?这里没有对错,我们只是在收集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你要提醒自己:「察觉自己的感受并不会让我成为坏父母。不管有什么样的感受都是可以的,就像我跟孩子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了解自己会因为什么事情而激动,我就能更好地区分我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了。」如果你发觉,孩子的害羞、犹豫或黏人让你烦恼,你就要提醒自己,孩子这种「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意愿很可能会成为你将来所看重的特质。努力把你对害羞的理解做一个180度的转变,试着告诉自己:「我的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怎么做舒服,怎么做不舒服,即使别人都跟他不一样。他胆子真大,他真的很厉害,很自信!」

■接纳和「等你准备好了再说」

如果你的孩子感到害羞或迟疑不决,你就要首先接纳他的感受,而非试图说服他摆脱那些感受。假设孩子的犹豫有充足的理由,即使你并不知晓那些理由。接纳孩子心里的感受能让孩子感到更自在。这时,孩子的表现就可能会不一样(大人也是如此)。

你可以对孩子说:「等你准备好了再……」这句话十分神奇。你这么说能让孩子知道你信任他,进而使他信任自己,而信任自己正是自信的本质。而且,这句话也暗示了情况会改变,也就是说,你的孩子终归会适应的。我们希望孩子们明白,他们的感受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做出好的决定。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在街区聚会上与邻居交谈,你或许就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看来你现在还不想过去。慢慢来,等你准备好了再过去说话。」或者,如果你的孩子不敢加入一个舞蹈主题的生日聚会,你或许就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以前从没来过这里,先观察一番也是正常的。你可以先在我身边待着,等你准备好了再过去。」

如果你的孩子永远都准备不好,那该怎么办?这时你心里可能在想:「我正是照你说的那样去做的,但是不管参加什么活动,我的孩子总是躲在我后面不出来。」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你没有用对。记住,总是待在边上、不敢离开父母的孩子一定觉得非常紧张、焦虑和不适。这样的孩子可能需要暂时彻底远离人很多的社交场合。这么做不是默许,也不是鼓励害羞,或许只是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许可以采取另一些做法。例如化解害羞情绪,即给孩子讲讲你小时候总是黏着父母的故事。再如接种情绪疫苗,即提前跟孩子聊聊他在社交当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感受。再如提前准备,我将在下面的内容里详细介绍。

■提前做好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对容易感到害羞的孩子来说,如果你能提前帮他们为即将来临的社交活动做些准备(包括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准备),那么他们的表现会好很多。例如,你可以在亲戚聚会开始前跟孩子聊聊聚会的细节:「我们过一会儿会见到很多亲戚。我们要去玛莎姑姑家吃午饭,你会见到玛莎姑姑和雷克斯姑父,还有他们的孩子皮珀和埃文。然后,你还会见到菲奥娜姑姑和她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贾斯帕。你的爷爷和奶奶可能也会顺道过来。嗯……我们待在别人家里……那里有很多亲戚……还有你那些有日子没见的堂兄弟,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害羞,特别是有大人直接走过来跟你问东问西的话?」然后,看孩子会如何反应。这种让孩子提前感受的做法非常有用。当你提到亲戚的名字时,你就是在鼓励孩子去感受他们,情绪调节的工作也就完成了一半。试着只让孩子去感受,而不为他提供任何解决方案或应对策略,只要把细节说完就够了。看看孩子接下来会如何表现。

■不要贴标签

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往往会发生实际的作用。如果我们给孩子贴了标签,例如「她很害羞」或者「他一直都不喜欢跟大人说话,特别内向」,我们就是在把他们封锁在某种刻板的角色当中,让他们的成长受到束缚。与其贴标签,不如把孩子的行为往好处解释,特别是在别人给他贴了标签的时候。假如有亲戚说:「阿伊莎,你为什么这么害羞?」那么你就要深吸一口气,插话说:「阿伊莎不是害羞,她是在想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最舒服,这个习惯特别好。等她准备好了,她的话匣子就会打开了。」你或许还可以一边说,一边用手摸摸她的后背,让她知道你是站在她这边的。」

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