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感受是「评判」。
「妈妈,醋瓶子的盖子没盖?」先生一大早收拾厨房说了一句。
「我错了」,我立马回应他。后来,我们一起收拾厨房的时候,我发现先生在找盖子。我立马明白他其实想要表达「是否知道醋瓶子盖子在哪里?」
后来,我细细一回顾,发现这就是我以前爱评判的样子。我们总是习惯给别人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贴上「标签」,却不提供建设性的方案。
⭕️用询问的语言替代评判的语言
二年级的小朋友正在换牙期阶段,小朋友可能因为牙齿不舒服,而选择没那么认真刷牙,而是漱口等替换刷牙。
作为父母,我们与其给孩子的行为贴上偷懒的行为。我们不如认真关心孩子为什么那样刷牙?例如,「宝贝,你最近牙齿不舒服吗?」关心地询问孩子,「你过来一下,妈妈看下牙齿。」
我们通过关心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而不是被「我认为」替代掉真实的原因。长期以往的主观评判反而强化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认知。
⭕️检视家庭成员的习惯,陪伴示范式改变
我们家小朋友刷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是我从来没有责备过他。因为每一次刷牙,他都很积极配合,一点也不排斥。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没有很好地安排好时间,和他一起刷牙。
另外,他吃饭会吧唧嘴,那都是我身上不好的习惯。我在先生正确示范怎么吃饭以及了解吧唧嘴吃饭吃入空气影响消化,我自己很努力改变。我们家孩子比以前好多了。
而我小时候,我爸爸经常说我吧唧嘴,但是我完全不知道怎么改。反而是先生讲清楚和正确示范,我才慢慢改了吃饭的习惯。
孩子的行为是成人的镜子,我们应该首先检视我们自己身上是否有不好的习惯。当我们自己改变了,孩子自然而然也跟着改变。
⭕️和孩子一起了解事情背后真正决策的原因
题主讲到孩子偷懒和逃避错误的时候,我想起我和我家儿子一起复盘一次出行的时候,我说到儿子一些不对的地方,我儿子默不作声。
我问他,「你是不是觉得这件事情不是你一个人造成的?」他说,「是的。」儿子一说出口,我也意识到我在让他承担结果的所有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把我们的责任也归因给了孩子。这时候,孩子出于害怕,自然会选择回避。
作为父母,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去了解事情背后真正决策的原因。
举个例子:
为什么我们要刷牙?
二年级的小朋友正是爱看漫画的时候,这套工作细菌讲述了身体里细菌的运作。它非常生动讲述了牙齿蛀牙的原理,而我们刷牙的本质是在减少菌群释放有机酸对牙齿的腐蚀。
当我们认真和孩子一起探索根本的原因,那么,孩子才能建立正确刷牙的观念。他才会主动刷牙和刷好牙!
⭕️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 21天新习惯养成法
面对孩子洗漱偷懒,与其纠错孩子。我们可以模仿孩子刷牙,请孩子提醒我们,然后和孩子一起坚持21天正确刷牙打卡。
另外,我们可以选择儿童电动牙刷,方便孩子刷牙也不用担心孩子刷不干净。我们还可以给孩子配备抗蛀牙和抗菌的漱口水,孩子自然而然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遇到成长的困难,我们需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想怎么面对和解决,一起用新习惯替换坏习惯。
⭕️用成长的眼光替代纠错的眼光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犯错,都会偷懒,但是我们也在错误中成长。
我们总是以一副哪哪哪都错的纠错眼光看待孩子,我们和孩子之间更容易形成紧张的张力。如果我们愿意转化下视角,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每次调整,我们都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和反馈。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往更好的方向前行。
如果你愿意用艺术化的方式,愿意用生命温暖生命,我们可否一起同行,一起唱歌谣,讲故事,角色扮演,一起快乐地玩耍,一起温柔对待自己和孩子们,让这日日夜夜多一份美好。我是 @艺术治疗师李佳莹 ,期待与您的相见。ps:感谢您的点赞三连给予我的肯定,我会加油创造更好的作品与您分享。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