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要略懂政治经济学: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4-07-27新闻

关于解读经济工作会议,主流专家应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仅凭经济学视角难以全面理解,因为经济学往往忽视那些不可量化且非法规性的因素;而在政策层面,这些因素可能指明了长远的发展方向。

所谓的高质量发展,并不是指5G还是6G这样的具体技术水平,而是指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关注从速度转向质量,实际上是对传统GDP增长观念的一种修正。

会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并没有具体标准,真正的含义是不再单纯追求GDP增速,也就是说,不再以林毅夫提出的投资拉动增长作为主导,中国是否还有8%的年增长潜力,持续到2035年并不是关键。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否依靠林毅夫的产业政策还是张维迎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在没有高速增长的支撑下,如何在去杠杆的年代中实现各方面的平衡?

有观点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定位,但实际上从未有过所谓的低质量发展要求,这只是对高增长时期结束的一种政策回应。

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这是对经济运行模式的一种深入思考。西方的成功现代化案例基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成为模板,但国内学者在定位中国经济时往往会引入这些成功案例进行比较,从而提出对中国模式的各种批评。

例如,近十年来明显的干预性管理在中国和西方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法治经济下,行政干预不能超越法规,行政指令不能取消合法注册的行业,除非通过立法;二是所有制问题的不存在。

当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时,实际上是对当前中国经济模式的肯定,这也是为什么将其视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的原因。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政治定位,明确了改革的先后顺序和扩需的讨论,中国式的现代化意味着,经济主导必须是公有经济,对于效率低下和资源错配的问题,关键在于采取措施,而不是改变机制;中国的市场管理仍将受到行政权的控制,不会有根本的变化;那些高呼反对管制的声音也可以停止了。

「先立后破」的原则意味着首先建立新的尝试,如海南自贸区接受CPTPP的五大规则进行试验;如果试验有效且安全,再讨论改革的可能,这种「破」实际上是改革的开始。

然而,海南自贸区可能并非一个理想的例子,从根本上讲,中国式现代化不会完全模仿西方案例,而是尝试找到符合中国模式的成功路径;国企的改革是必要的,但学习西方取消国企在竞争性领域的政策优势是不可能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国企在竞争性领域的效率,如何有效地推广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就是中国经济明确的方向。

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工作会议的信息量很大,出现了许多新的术语,解读起来有些困难,但会议的主导方向是明确的,就是在现有框架下保持稳定。

稳定是最重要的,任何不利于稳定的因素都不在政策的考虑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