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载人登月有望了!神舟十九号一个大动作,刷新美国记录

2024-12-22新闻

向世界宣布,航天员用9小时创纪录!中国这次赢麻了

就在不久前,中国又一次站上了国际航天舞台的聚光灯下。神舟十九号的三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和王浩泽——用9小时的太空行走,改写了人类太空漫步的历史。

这一壮举让全球媒体纷纷侧目,而中国航天员以一种低调而自信的姿态,继续刷新着属于自己的纪录。你可能会问, 这个9小时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将镜头拉长,会发现这不仅刷新世界新纪录,还展示出中国航天实力。

1、 神舟十九号一个大动作,刷新记录

我们知道,曾经由美国宇航员詹姆斯·沃斯和苏珊·赫尔姆斯保持的8小时56分钟的纪录,在2001年就已经尘封,而如今,这样的纪录在中国面前已成过去。

印度时报等国际媒体纷纷聚焦这一壮举,甚至有人认为, 中国有望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

需要强调的是,这9小时的壮举从不是偶然,而是中国航天技术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这9个小时里,航天员们 不光 完成了太空散步,他们还执行了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舱外设备设施的巡检与处置工作 ,这些都需要精准度极高的操作与团队的完美配合。

这时候,有心人士注意到,基于设计, 中国 「飞天」航天服只支持8小时工作时间, 中国航天员为何能坚持9小时的出舱活动?

这其实得益于航天工程中的设计余量原则。我们的「飞天」第二代航天服在理论上支持8小时,但其内在系统和材料的冗余设计,允许实际使用时间超过标定时长,从而确保安全。

2、 高风险 太空行走

更重要的是,不只是设备优秀,背后的合作团队更是具备惊人的默契。

从地面到太空, 一个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地面和舱内航天员之间形成无缝的天地协作。 而这样的配合,也正是中国航天任务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毕竟,太空行走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伴随着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高风险:复杂的太空环境包括温度剧烈变化、微小空间碎片的威胁、辐射等等,都对航天员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每一次出舱活动,都仿佛是一场高风险赌局。

曾经, 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中,就因突遇异常辐射而被紧急召回舱内。 即便如此,这种高风险并未阻挡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相反,它成为了我们不断磨砺与成长的催化剂。

3、机械臂为何不能替代航天员出舱?

谈到出舱的风险,自然也绕不开机械臂。

中国空间站的机械臂系统确实堪称强大,它集成了多个学科,包括机械、电子、热控、视觉和动力学。 被视为太空中的「全能选手」。

其中,大型机械臂由两段臂杆组成,展开后长达10.2米,这种设计使其具备高负载自重比,可以轻松进行物体搬移及舱外作业的辅助。

相比之下,小型机械臂虽然只有5米长,却在定位和定姿精度上超越了大型机械臂,主要负责支持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设备监测、物资搬运、维护设施等六大任务。不仅如此,大小机械臂还能通过特别的级联装置协同工作。

然而,这些机械臂却无法完全替代宇航员执行所有任务。

比如,在空间站组合体的狭小部位,需要精细调整安装的设备,或者是必要的技术维护,依然需要人类亲自出舱进行操作。

或许,未来随着智能科技的进步,我们能研发出更为先进的机器人操作系统,但目前,人类仍是太空行走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