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机正在扩散的背景下,对不少暂时无法获取五代机只能靠四代机打主力的国家来说,唯一现实的选择就是对四代机进行改进。印度媒体【欧亚时报】近日刊发了一篇文章,集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并认为韩国的F-15K和印度的苏-30MKI这两款全球「最佳空优四代机」将进行重大升级,以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印度很快就会面临更严酷的现实,因为这个阵容会加入歼-35)
不可否认,F-15还是苏-30都是性能优异的一代名机,双发重型机本身也确实拥有中轻型战斗机难以匹敌的载荷与机动优势,如果能得到作战体系的支持,战斗效能也未必一定不如五代机。
但问题是,如果F-15和苏-30「继续保持主导地位」,那么作为四代双发重型机巅峰的歼-16,位置又在哪里?不难看出来,这是印度媒体界一向的选择性眼瞎,故意推崇印度已经获得的俄系重型机和可能获得的美系重型机,试图以此来彰显印度的强大。
不过在批判之前,还是应该看看F-15K和苏-30MKI要升级些什么,让印度和印度媒体这么有信心,认为这两款都不太可能得到完整作战体系支持的四代机,能够拿到「主导地位」。
(日本F-15J和苏-30MKI同框,虽不是F-15K也能看出来二者定位相似)
从【欧亚时报】的报道来看,12月16日韩国国防采办计划管理局(DAPA)宣布,韩国政府已批准增加1万亿韩元(约合6.96亿美元)预算,用来升级2005年开始交付的F-15K机队。韩国空军的F-15K分两批采购,共约61架。这个数字对中美俄等大国来说虽说不算多,但对不过10万平方公里的韩国来说,F-15K的先进程度已足够完成国土防空和压制朝鲜空军的任务。
正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如今的F-15K在亚洲特别是东亚也不再先进,但机体寿命还剩不少,所以升级也是势在必行。这次韩国政府拨出巨款,计划为F-15K换装新型有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AESA)、增加计算机内存和更换全自动化电子战系统,此外韩国国防项目促进委员会还批准了为KF-21开发新的国产近距空空导弹,也有可能加入F-15K升级中。
上个月,美国国务院也批准了向韩国出售升级所需装备,包括96台机载计算机和70台AESA雷达,但奇怪的是要在2037年之前完成升级,这个时间点太过久远,猜测F-15K的升级不止这点。
(F-15的优势是重型空优,但对地能力照样强悍)
印度空军升级苏-30MKI更在意料之中,因为短期来看印度没有获得五代机的机会,即使从俄罗斯买苏-57,俄罗斯的产能恐怕最快也要排到五六年以后。
如此明确又令人沮丧的背景,继续靠手里两百多架苏-30MKI也就是不二选择。12月3日,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宣布国防采购委员会批准5项采购案,总价超过2177.2亿卢比(约合25.7亿美元),其中就包括升级苏-30MKI的支出。具体内容为研发、升级、采购印度国产的AESA和电子战套件(EWS),特别是雷达方面,将比目前装备的俄制N-011M无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PESA)探测范围提高1.5到1.7倍,将大幅提升苏-30机队的战斗力。
(苏-30MKI是印度空军真正的主力)
此外新的作战系统还将实现有人-无人协同,印军苏-30MKI将与搭载先进人工智能和数据链的无人机协同作战。这些升级后的战斗机被称为「超级苏霍伊」,印军认为虽然还是没有隐身能力,但性能上可以与五代机掰掰腕子,并计划让「超级苏霍伊」服役到2055年。
最能体现印度人用心的,应该就是【欧亚时报】在文末的总结了,声称升级后的F-15K将对朝鲜和中国发挥威慑作用,升级后的苏-30MKI将增强应对巴基斯坦和中国挑战的能力......看,很明显还是把中国放在敌对位置,还不显山不露水地把印度和韩国放在一起,也就是把印度和美国放在一起,其中到底是什么心思也毋庸多言。
(印度买到的苏-30,实际上比中国的苏-30MKK更先进)
可惜的是这话只能算对了三分之一,无论F-15还是苏-30,对拥有歼-20和歼-35两款五代机的中国都不可能有威慑作用,甚至挑战都很勉强;对巴基斯坦也难说有什么大的威胁,若是巴基斯坦真的采购歼-35,处于劣势的还是印度自己;也就是F-15压制朝鲜空军还有点可能,但如果俄罗斯真的向朝鲜提供苏-27和米格-29,韩国也只有F-35A拥有实际威慑力。
即使不谈五代机,仅仅是中国空军的歼-16,也足够这两位喝一壶的。首先歼-16装备的国产AESA就比F-15K的AN/APG-63(V)1和苏-30MKI的N-011M,无论探测距离、多目标追踪能力还是抗干扰都更胜一筹,12吨的有效载荷也将韩印的四代机甩在身后。甚至连作战体系都抛开不谈,仅仅是中国拥有歼-16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想造多少就造多少这一点,足以让只能外购战斗机的韩国印度无法相比。
(但印度始终吃不透苏-30,所以只能看着中国拿出最强侧卫歼-16)
即使韩国和印度都按时完成升级,也不代表届时就一定能胜过歼-16,毕竟会升级的也不止他们,如果连美国的雷达和航电技术都在逐渐被中国拉开距离,又有什么理由相信韩国印度就能拿出更先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