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相亲市场里,看不见的标尺

2024-02-08新闻

2023年6月25日,上海,在人民公园一个角落里的征婚信息。视觉中国 资料图

「到底是女性偏向找社会经济地位高于自己的男性,还是男性偏向于找社会经济地位低于自己的女性呢?」在论文中,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计迎春对这一传统认知发出了疑问,并进行了细致的解构。

疑问来自她的田野调查。从2019年6月开始,计迎春及其团队成员在人民公园相亲角招募了42名为子女相亲的父母进行访谈。

她记得,一位 49岁的陶叔叔,正在为90后独子相亲,他直截了当表达了诉求:女生工作稳定,可以照顾家庭,「工资多低我都能接受,但是一定要稳定,最好是工作一辈子都不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严叔叔的女儿年薪百万,他不断在文字介绍中调低女儿的收入,「 因为写上去男孩子压力太大……有男孩子因为这个条件拒绝掉(女儿)。」

相亲角集中呈现社会的矛盾和男男女女的利益权衡,成为观察男女婚配观念的重要场域,其中还存在看不见的评判标准,称之为「玻璃标尺」。计迎春发现,在相亲角这个婚姻市场里,男方家长对女方的学历、职业和收入要求都不低,但是一个重点是,「你(女性)不能超过男性的。」

【以下根据澎湃新闻记者与计迎春的对话整理】

婚姻市场里的父母

澎湃新闻: 为什么以父母视角为切口研究年轻人的婚配模式和观念变化?

计迎春: 中国家庭所谓的夫妻核心关系,实际上是镶嵌在代际关系之中的。

所以,我们关注中国年轻人的婚配模式的变化,不仅仅需要年轻人的视角,还需要代际关系的视角(父母视角)。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最后才能把大的图景拼出来。

澎湃新闻: 为什么将上海市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作为观察的场域?

计迎春: 在家庭社会学领域,有一个术语叫做「婚姻市场」,在这一市场上,男女双方可能互相有一定的婚配标准,包含交换、互补或者是权衡。

而相亲角就像是现实中的「婚姻市场」,它把社会的很多矛盾、规范或者是人们的期望、诉求、权衡特别密集地放在你的面前了,强烈地冲击着一个社会学者的想象力。

澎湃新闻: 这些受访者的家庭经济条件、教育经历和职业如何?

计迎春: 本研究的受访者为 42名在相亲角为在上海工作的子女相亲的父母,其中女方家长29人,男方家长13人。他们出生于1939—1973年之间,绝大多数为五六十年代生人,其职业大多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职工,还有些大学教授。上海本地家长16人,外地家长26人。

一般的农村家庭或者是收入相对低的工薪家庭,反而不怎么在这个相亲角出现,他们的婚姻市场不在这里。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它当然是不具有代表性的,但从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上来说,我们会更贴近这些普通人(中产家庭)的内心权衡和挣扎。而中产家庭的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会是整个社会变化的风向标。

「你不能超过男性的」

澎湃新闻: 在上海市人民公园相亲角里,为子女相亲的父母一般看重哪些条件?男女方家长对此会有不同要求吗?

计迎春: 总体来讲,标准肯定是很多元的。比如说男女双方家长对外貌、身高都有要求,其次他们也关注教育、收入、住房、户口。

男女双方家长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相较而言,女方家长对情感、幸福、陪伴这些东西会更看重一些,男方家长更侧重于结婚生子、传宗接代。

澎湃新闻: 男女方家长会对由谁出「婚房」有要求吗?

计迎春: 从习俗上讲一般婚房是由男方家庭来提供。

但在访谈中,大部分女方家长不要求男方提供婚房,女性可以自己买房或者和男方合起来买房。这和一般生活中关于拜金女、拜金丈母娘的刻板印象是不一样的。

男方家庭的传统观念也在松动。56岁的陈阿姨表示女儿可以跟男方家一起买房,男方的父母还是表示不想让儿子受苦,这个男生后来找了一个有房的女生交往。

澎湃新闻: 男女双方家长对于儿女的另一半职业有什么期待吗?

计迎春: 在研究当中,我们发现男方家长相对保守一点,女方家长的态度更为现代包容,更有意愿追求平等。

在男方家长眼里,女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方面指的是女性需要有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是说女性需要履行传统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需要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上。你不要经常出差,你不要经常加班。这些言语的背后有很多的性别期待。

澎湃新闻: 访谈的样本中,这些父母会去揣测其他父母为子女择偶的标准吗?

计迎春: 比如68岁的严叔叔,他的女儿有一百万左右的年收入,成为相亲市场中对男方家庭「不能说的秘密」。另一个例子是,有一个女生是海外知名高校毕业的,家长最后决定淡化学历,不说是海外留学的,连研究生学历也不提了。

在婚姻市场里,男方家长对女方的学历、职业和收入要求都不低,但是一个重点是,你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不是说100万或200万,而是你不能超过男性的。

女方家长知道有人评判TA,而且TA知道评判的人是男方家长,在这个婚姻市场里他们是掌握着评判权的人。每个人好像不停地被这个尺子评头论足,称斤掂两。但这个尺子在哪里,你是看不见的,我们称作「玻璃标尺」。

「一半父母接受子女不婚」

澎湃新闻: 在访谈中有感受到父母为大龄子女相亲中的生育焦虑吗?

计迎春: 有位华叔叔,为1979年出生的小女儿相亲。华叔叔提及因为女儿岁数较大,经常被相亲角的父母奚落「没意思了,再找(结婚) 没意思」,他们的言下之意是华叔叔的女儿已经超过最佳生育年龄,也就失去了结婚的价值。

多次为女儿相亲失败的华叔叔逐渐产生了女儿可以不婚的想法,因为他在这个极端保守的婚姻市场上,经常受到屈辱打击。他就有了更多的反思,他也更有可能理解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处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在极端保守规范的倒逼下,他最后反而只能求诸现代的方式:不婚。

在相亲角里,很多男方家长是很看重生育的,甚至把女方的教育与优秀生育基因联系到一起。

2009年,我国在校女大学生数量首次实现反超,总人数比男大学生多20余万人。在社会学里,教育被视作经济地位和人力资本。但在一些男方家长看来,女方是不是「985」学校毕业的,意味着生出来的小孩是不是很聪明,她能不能辅导小孩功课。比如陶叔叔在为其独子择偶时,对「985」高校毕业的女生情有独钟:「你家的单位可以差一点。但是你高考分数,第一学历就得好,你的下一代必须要读名校。」

澎湃新闻: 对于为子女相亲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婚育观有发生一些变化吗?儿女结婚、生育是必须的吗?

计迎春: 这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十年前,所谓的「剩女」还是一个热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婚不是选项,何时结婚才是选项,而晚婚特别是女性的晚婚也要承受极大的压力。现在时代确实不同了。比如调研中大概有一半的父母可以接受子女不婚。此外,女方家长对不婚的接受度远远高于男方家长。

这里有很多结构性的因素在起作用,从女方家长的角度而言,他们更有意愿为子女追求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强调个人幸福的婚姻。甚至在婚后,女方家长对丁克接受度是蛮高的,而男方家长对生育很执著,只有极个别的男方家长能够接受丁克。

澎湃新闻: 那么在性观念上,比如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男女双方家长对此的接受度如何?

计迎春: 在结婚和生育的规范上,女性家长更为宽容,男方家长更为坚守普婚普育的规范。但是在性规范上,男方家长实际上是更为包容的,女方家长对此相对慎重、保守一点。

社会在性规范上存在性别双重标准,对男性比较宽容,对女性的要求更为严苛。比如说古代的贞洁牌坊、烈女都是对女性的要求。所以在社会规范面前,女方家长仍是要顾面子的,女方的压力肯定更大。

澎湃新闻: 你怎么看待男女双方家长对于婚配模式和亲密关系呈现出的松动?

计迎春: 男女双方的父母在性规范和婚姻观念方面的观念,动机和考量是不太一样的,这种松动是不平衡的、不对称的,实际上是传统和现代杂糅的。这就形成了以性别平等观念为核心的双方观念冲突,这可能是初婚年龄往后推迟,不婚率甚至是离婚率上升的一个重要文化观念机制。

从社会来讲,为了家庭稳定、婚姻幸福,我们应该在全社会推进性别平等,我们应该鼓励男性一起参与和推进性别平等的进程,提倡性别平等的新型婚育文化的婚姻。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