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2024-02-18新闻
本报记者 郑海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长安三万里】获得好评,带领人们在瑰丽的唐诗世界里漫游,在千年文脉里感受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着丰厚滋养,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新时代十年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人民需要文艺」。草原上,以天为布,以地为台,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队员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剧场里,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音乐剧【绽放】等作品持续「圈粉」。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艺术家们「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人民需要文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习近平同志热爱文学艺术,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一以贯之。
刚到福建宁德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亲自关心和推动拍摄了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弘扬「闽东的光彩」,「我们有一个明确目标: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不忘「文艺需要人民」,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作家王愿坚讲述柳青蹲点农村14年创作【创业史】的故事,感慨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之母」,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可见创造历史的跃动篇章。到人民中间去,就接通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穿始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文件密集出台,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情创作文质兼美的人民史诗。
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惊艳世界,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奏响时代强音,电视剧【山海情】引发收视热潮,电影【长津湖】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人们欣喜地看到,摒弃浮躁、潜心创造的创作信念深入人心,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佳作接连产生。
笃行「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河北正定,荣国府景区,虽时光荏苒,仍游人如织。
正定的干部群众不会忘记,曾经习近平同志主持建起的荣国府,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当年就吸引了游客上百万人次,到如今还在造福这座古城。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
近年来,不论是京剧【西安事变】、昆剧【临川四梦】,还是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获得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创作,努力做到「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激浊扬清、导向鲜明;文艺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以及线上演播等开展得如火如荼。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要坚定这个自信!」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