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社会政治文化变迁与台湾选举

2024-01-14新闻
2024年1月1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出炉,代表民进党参选的赖清德和萧美琴组合得票最多,民进党连任成功。近期一直在观察台湾大选,发现台湾社会政治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了台湾选情,并成为胜选与否的重要内因。
一、台湾政党的「西化」
2017年台湾民意代表机构通过所谓「政党法」立法,2019年该法正式生效,标志着台湾完成了政党的「西化」转型。「政党法」明确规定,「政党就是推荐候选人参加公职人员选举的团体」。「政党法」让台湾政党变成所谓「民主党」性质,不谈理想信念、失去革命性,中国国民党、民主进步党、台湾民众党都成了纯粹的选举工具。执政党表现越不好,在野党越高兴,在野党也不会配合执政党顺利执政。
二、台湾各级政府部门和机构当权者的「本土化」
蒋经国执政时期,在台湾「本省人」的压力和美国人的逼迫下,开始了当权者的「本土化」,蒋经国选择了李登辉担任副手。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当权后大肆推进台湾当权者的「本土化」,在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和机构大量使用「本省人」,排挤「外省人」。
三、台湾文化的「去中国化」
自李登辉时期开始的三十年文化「台独」教育,使「台独」史观大肆传播。台湾年轻人逐渐丧失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台独」史观成为坚持「台独」分裂活动的文化支撑和文化基础。
四、台湾民主的「媒体化」
台湾的所谓民主政治走向「媒体政治」。媒体在选举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党领袖和候选人的媒体表现成为选举成败的关键。而自媒体更是成为关键中的关键,如民进党的一段形象宣传短视频,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压制不利舆论的作用,也影响了选情。
五、台湾选民的「粉丝化」
在选举过程中,重要的是如何吸引「铁粉」,如何把「铁粉」变成「铁票」。造势现场不是比较那一方来的人多,而是比较那一方来的「粉丝」多,过往运作「桩脚」模式,也被「吸粉」所取代。
六、台湾政党轮流执政的「利益化」
台湾各种政治力量参加选举的目的,就是争夺执政权,以获得某些执政利益。通过选举,某些人可以迅速实现自己的当官梦和发财梦。
七、台湾省籍矛盾已「弱化」
台湾问题已经产生74年,由台湾问题造成的「省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世代的成长,已经「弱化」,出生在台湾的人占了大多数,这化解了「省籍矛盾」。
八、台湾人的「主体」意识被强化
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的「西化」、「本土化」、「去中国化」、「媒体化」、「粉丝化」、「利益化」和某些矛盾的「弱化」,强化了台湾民众的「主体」意识,这其中也包括对民主政治的理解和感受。
2024年大选结果反应了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理解台湾社会的变化,就会理解台湾的选举。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和两岸关系的发展。(文/王杰)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