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种种艰难险阻后,华为手机的发布节奏终于重新回归了正常。
2023 年对于华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转折点,也打了好几场漂亮的翻身仗。
3 月的 P60 系列,9 月的 Mate 60 系列,还有一年两代的 Mate X3、Mate X5 折叠屏系列,这些旗舰产品发布都昭示着华为的强势回归。
不过我觉得对于整个手机市场来说,Mate 60 这种旗舰机更多的还是声势上的震撼,但是真正在销量上更有压迫感的可能还是今天华为 Nova 12 系列的发布。
这是华为旗下的中端走量机型,巅峰时动辄就有上千万的出货,整个系列在 2022 年累计出货量就超过了 2 亿台,要知道,这只是一个发布仅有六年的年轻产品线,算下来平均每年的出货量就超过了三千万,比某些品牌的年度全系销量还高。
这样一款真正走量机型的回归,足以证明华为的产品发布节奏是真的恢复正常了,兑现了年初 P60 发布会上华为 COO 何刚的承诺——即华为将在 2023 年恢复全系列的手机产品线,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有史以来最强大、最优雅、最有格调的 Nova
华为 Nova 12 系列是带着使命回归的,毫不夸张的说,这可能是近三年以来升级最大的 Nova 产品,毕竟上一台搭载麒麟平台的还是三年前的 Nova 9。
Nova 12/Pro 的麒麟 8000 这枚处理器的具体信息还没有披露,不过从命名和核心频率上来看,已经和麒麟 9000s 系列的旗舰定位形成了区隔,1+3+4 的架构,分别为 1×2.4GHz 大核 + 3×2.189GHz 中核 + 4×1.84GHz 小核,GPU 为 Mali-G610 864MHz,我觉得应该是类似麒麟 990 时代的麒麟 820 和麒麟 985(频率也比较接近麒麟 820),相比旗舰平台有着次一级的定位和性能。
而 Nova 12 Ultra 的麒麟 9000SL 就比较好理解了,可以看作是麒麟 9000S 的姊妹版本,6 核 9 线程,CPU 为 1×2.35GHz 泰山核心 + 2×2.15GHz 泰山核心 + 3×1.53GHz Cortex-A510,GPU 为麒麟 9000S 同款马良 910 750MHz,总体上来看相比麒麟 9000S 极限性能弱一点,但日常使用体验不会差很多。
当然,两款麒麟新平台都和麒麟 9000S 一样,5G 同样没有缺席。
而外观方面,作为中端定位的轻薄时尚产品,每一代的 Nova 手机都有着独属于华为的科技美学——先锋时尚的设计,塑造独树一帜辨识度的同时又不失优秀的质感。
这代 Nova 12 系列的背板采用了素皮压花的设计,纹路则是各个方向不同的 nova logo,而且这个素皮对镜头 Deco 部分还实现了全包,有种「自带手机壳」的即视感。
除此之外,产品的核心配置上也基本能和旗舰看齐,以超大杯 Nova 12 Ultra 为例,50MP 的 f/1.4-f4.0 十档物理可变光圈 RYYB 阵列大底主摄,前置双摄 60MP+8MP 2X 人像镜头,1.5K OLED 双曲面屏以及强度更高的昆仑玻璃,华为独家的鸿蒙智慧通信、卫星消息也都搭载了,续航也有 100W 快充+4600mAh 的高密度电池的保障。
所以说在产品力方面,Nova 12 系列可以一定程度上视作小 P60 了,甚至单拿出来某些配置也不虚许多友商旗舰,比如从 f/1.4 到 f/4.0 的十档可变物理光圈至今还没有友商的在售非旗舰产品能够做到,类似昆仑玻璃的高强度屏幕盖板,各家也都是顶级旗舰才舍得上的配置,还有双向卫星通信,之前更是 Mate 60 专属。
从这个角度来看,Nova 12 系列对于华为用户来说其实可以很好地缓解 Mate 60 系列和 Mate X5 系列供不应求的现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顶级旗舰和折叠屏的产品需求,中端定位的配置就能很好地满足用机需求了,何况 Nova 12 系列本身产品力又不弱,竞争力自然不会低。
而且另一方面,中端机市场其实才是最为庞大的重要市场,不是所有人都有 ¥6000 以上的购机预算的。
根据 Canalys 的数据,截止到 2023Q3,国内市场出货量中 67% 的手机产品都是售价在 ¥3500 以内的,而 Nova 12 也正是这个价位段的优势选手,这部分市场华为不可能放弃不要。
而 Nova 12 Pro/Ultra 也能全面覆盖 ¥3999 到 ¥5499(Mate 60 定价)的空白区间。
摒弃参数指标之下的性能焦虑,国产供应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手机早就过了参数决定论的时代了,性能配置的参数表并不是衡量手机体验的单一指标,在技术没有过大代差的情况下,更重要的因素其实还是软硬件的结合与优化,用户体验才是产品价值的底层逻辑,而华为在这方面还是有口皆碑的。
Mate 60 上市后第一时间就有不少媒体报道麒麟 9000S 的跑分成绩,客观来说相比同期的其他国产旗舰而言确实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实际使用中,生活中大部分的场景下并不逊色于其他旗舰产品,这一点大家问问身边入手了 Mate 60 系列的朋友们都能知道。
这都来源于华为对自研处理器的系统底层级别的优化能力,毕竟自研麒麟+自研鸿蒙才是华为手机的完全体形态。
同理,时隔三年又用上麒麟芯的 Nova 12 在 HarmonyOS 4 加持下,这套软硬件都是自研的融合想必体验也不会差。
还有一点,搭载麒麟 9000S 的 Mate 60 拿来对比的都是友商的顶级旗舰,性能压力也会更大,但搭载麒麟 8000 的 Nova 12 及 Nova 12 Pro 对比的也是友商的中端产品,性能上不见得会更弱,即便是从参数上来讲也是能打的有来有回的。
当然,中端新平台麒麟 8000 的推出和 Nova 12 的成功发布,是整个国产供应链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层层围堵之下,能有这样的产品完成度已经远超我的预期了,我们还是应该要对国内产业链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这些供应链企业也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进步和成长的。
华为产品序列的逐步回归,背后是整个国内电子工业的发展与进步
说实话,麒麟 8000 这个新平台来的要比我预期更早,这其实对于业内来说也算是一个惊喜,说明产业链中的某些难点有了进一步的攻克,供应链中的器件连续性问题可能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这才有底气把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Nova 这样一个需要巨大供应量的系列。
Nova 12 的发布,不仅是华为在中端市场的一次重磅回归,也是华为在终端产品线上的一次完善和补齐,再加上今年手机产品 P60、Mate 60、Mate X3/X5,乃至之后的畅享系列,华为产品发布序列已经近乎恢复正常。
从高端到中端,从折叠到直屏,从旗舰到时尚,从影像到轻薄,华为的产品序列都有了相应的覆盖,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华为回归后的产品序列新体系已然成型,不止手机,平板、电脑、音频产品、智能穿戴、iot 这些智能生态产品都将会全面开花。
这背后实际上则是华为对自研技术的不断精进与钻研,使得华为每一代产品都有人无我有的核心自研技术,从而达成极具差异化的更好的产品体验,这样才能持续赢得用户和市场。
同时华为也得益于这种重视研发的思维惯性,得以遭受重大打击后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迅速重新崛起。
华为会将每年 10% 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而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放在基础研究和理论突破上,说白了就是前景未知,短时间看不到收益的前沿技术,这才有那么多的独家黑科技产生。
这三年里,华为也将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2020 年还是 15.9%,2021 年就已经来到了 22.4%,2022 则继续提高到了 25.1%。注意,比例的提高不是因为分母(收入)的减少,在实际数额上也是持续增加的,2020 是 1418.93 亿,2021 是 1427 亿,2022 则来到了 1615 亿,华为确实做到了「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重视对未来的投入」。
在华为的巨量投入背后,其实也是整个国内电子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上百家供应链企业与华为一起并肩作战,这才实现了从当年被断供的猝不及防到如今的独立自主,从当年的国产就代表了落后,到如今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品质更高价格却更优惠,随便举几个例子——内存、OLED 屏幕、CMOS……这些产业中都能找到后发却领先的国产之光。
微电子产业是整个消费电子行业乃至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国之重器之一的芯片也是这其中的一环,华为、海思乃至国内其他微电子产业内的同志们在芯片方面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曙光,搭载麒麟平台的华为手机业务的复苏就是最明显的信号。
小结
短短几十年,我们学遍了世界上的强大国家,地球上的先进企业,历经了非凡的曲折,国人奋起直追,终于能与世界级的企业领袖齐肩,这其实就是华为所代表的国内自主工业最大的成就。
或许某些方面还没赶上,但是我觉得已经无关紧要了……
——于时间上来看,这只是生命周期很短的一款产品,不断改进的产品会很快跟上;
——于空间上来看,这是自主产业链用以与国际产业链竞争的核心技术,代表着自主工业的最高水平和未来。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待到华为全面回归之时,便是国内产业链的一次来之不易的阶段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