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甘肃兰州召开,这距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已过去五年。
这几年,在区域经济的你追我赶中,有不少伴随黄河的追问:为什么有长三角、珠三角,却没有「黄三角」?为什么黄河没有像长江一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什么黄河入海口没有上海这样的城市?
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从第一次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到第二次,「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年则是,「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此次座谈会上提出七个方面的重要部署,关于区域发展明确——
「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沿黄城市群要提升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
重任之下,黄河流域九省区谁能抓住机遇?谁能挑起发展大梁?合力突围方向又在哪?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它的象征意味早已突破了地理上的河流。
2019年9月18日,第一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鲜明提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此被明确为重大国家战略,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列。
对比其他四大国家战略,无不带着浓重的「拼经济」色彩。只有黄河流域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列,并且生态优先。
这是由黄河自身特点决定的。
裹泥卷沙、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诸多问题,让黄河成为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水害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之一。
「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2019年在郑州举行的第一次座谈会上,直截了当指出了黄河流域的4个问题:一是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二是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三是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四是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前三个都与生态有关,这也是为什么「生态」成为重要关键词的原因。
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发展。
不仅要发展,还要高质量发展。如【光明日报】评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事实上,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性」和高水平保护的「经济性」,使得二者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0.5%,国内生产总值却同比增加5.2%,达到126万亿元,即为明证。
从这个角度,黄河流域任务更重、难度更高。
作为我国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为全国GDP贡献了四分之一的份额,以其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63%的一次能源产量,同时保障了中国35%的粮食和32%的肉类产量。
此外,「一带一路」几乎贯穿黄河流域腹地。
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中明确: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内蒙古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
黄河流域作为「一带一路」的空间载体,发展得越好,「一带一路」的落地才会越来越顺畅。
此次座谈会上提出「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提升县城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减轻生态脆弱区的承载压力」。
机遇面前,哪些城市能带头?
从行动上看,最积极的城市集中在鲁豫两省。
早在2017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泉城拥抱黄河,实现两岸互动、北跨携河发展,推进济南由「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次年2月郑州市政府公布的【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中,也明确提出郑州要「北联」,探索向北「跨黄河」与新乡毗邻地区联动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
就在不久前,【济南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4-2030年)】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当中提出,济南将推动区域开放协同,强化沿黄「一字型」交通通道联系,建设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成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济南正加快推动沿黄区域合作。
近年来先后联合沿黄流域省市成立了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会展联盟、科创联盟、算网联盟等跨地区、多领域的合作联盟,不断推进沿黄流域要素集聚及产业合作。
青岛虽非地理意义上的沿黄流域城市,但也在这一重大布局中找准了自己的坐标——「经济出海口」。坐拥一个世界级大港,2023年,青岛港共完成海铁联运220.8万标准箱,连续9年保持全国港口首位,其中沿黄九省区204.8万标准箱,占比92.7%。
今年印发的【青岛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更是详细绘制了青岛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路线图」——立足发挥黄河流域最佳经济出海口的区位优势,强化开放前沿、枢纽节点、门户联通功能,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今年1月,山东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推介会先后走进西安和太原,青岛港与西安自贸港、山西焦煤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向黄河腹地导入青岛作为门户枢纽城市的开放资源。
眼下,随着城市群化、都市圈化的深入,城市要素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去年,郑州、济南、青岛均获批建设国家级都市圈,将进一步放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加深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各方面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座谈会还特别点名「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有22座超大特大城市,其中沿黄流域包括西安、青岛、济南和郑州。这也为四城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速」向「提质」转变,提供了行动指南。
同时座谈会还提出,黄河流域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规划建设,加快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
整体上看,黄河流域绿色清洁能源丰富,拥有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黄河流域「新能源+算力」的优势正在进一步凸显,成为黄河流域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黄河流域没有一座城市GDP能进入全国前十。
反观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成都、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共有7座城市入围全国GDP前十,长沙、合肥、常州、无锡也迈入GDP万亿俱乐部。
地理的分割,流域内城市单打独斗等因素,一度影响了沿黄城市做大做强,也没形成经济走廊。这被认为是黄河流域多停留在地理概念,而没有形成类似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因素之一。
除了黄河本身不具备航运条件,内部陆路交通组织也不如长江流域那般顺畅。黄河流域缺乏沪汉蓉铁路、沪蓉高速、沿江高铁这样把流域内各大城市一连到底的交通走廊。
此前举行的「2024·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沿黄九省区代表齐聚济南,推动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大会共同发起倡议,号召发挥现代物流「筋络」作用,合力打造国家和区域物流枢纽,畅通连接日韩、欧亚、东南亚的陆海联动大通道。
设想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去年12月,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连接线和沿黄陆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济郑高铁开通运行,使黄河下游地区从传统的行政区域单元转变为以黄河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流域单元。
若将济郑高铁放到更大的范围,它也是黄河沿线城市抱团发展的开端。济郑高铁开通后,济南、郑州、西安、西宁等黄河沿线省会连成一条线,形成东西向大通道。
今年7月,日兰高铁全线贯通运营,一条新的沿黄达海通道出现——
日兰高铁东端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海港运输条件,从东部沿海一路向西,在菏泽出省后到达兰考接轨郑徐高铁,通过郑州枢纽串联洛阳、西安、兰州等黄河中上游城市,形成新的沿黄「一字型」高铁通道。
更多软联通也在建立。
今年4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今年「头号任务」科技创新方面,郑州提出,要强化与济南、青岛、洛阳联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虽然山东、河南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而被调侃列入「山河四省」,但不可否认的是,「山河四省」仅有的4所985/211院校(不含河北工业大学)均分布在济南、青岛和郑州。同时,郑州、济南和青岛3市合计共有超过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种跨省的科技创新合作,有助于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在此次座谈会上提出,「鼓励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布局建设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机制,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来源:城市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