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产「立新功」
半月谈记者 姜磊 吕梦琦 刘扬涛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个别地方出现扶贫资产闲置的情况。如何让扶贫资产继续「发光发热」,使其在巩固脱贫攻坚、加速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
亟待提升扶贫资产利用效率
45岁的高艳红是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的一名脱贫户,几年前她搬迁到市区的五里铺易地安置小区。「刚搬来时小区门口有个扶贫车间,我在那儿干了几个月,但很快车间就关了门。」高艳红说。
扶贫资产分为经营性扶贫资产、公益性扶贫资产和到户类扶贫资产三大类,其中经营性扶贫资产是指使用扶贫资金建设的农林牧渔业产业基地、生产加工设施、经营性基础设施等。像扶贫车间这类经营性扶贫资产最易受市场及政策环境变化影响,存在闲置风险。
接续乡村振兴后与市场对接难,是个别地方未能发挥扶贫资产效用的一大原因。脱贫攻坚时期,有的扶贫项目采用兜底帮扶措施,市场、订单主要靠政府和驻村工作队找。一名受访基层干部表示:「现在政策环境变了,思路必须跟着转变。」
此外,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各地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但仍有少数地方未打通扶贫资产与本地产业融合的桥梁。
离石区童兴被服有限公司五里铺帮扶车间 / 刘扬涛 摄
各地积极出妙招
从单纯找企业「接盘」,转变为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中寻找闲置扶贫资产盘活机会,实现双赢。
2022年,离石区对全区民企进行摸底,发现有的服装企业因找不到合适场地无法扩大生产,于是将两个闲置的服装加工类扶贫车间加以整合,并通过招投标把厂房和机器设备交给一家民企使用。
「有了这些厂房和设备,我们的生产能力提升不止一档。同时,我们和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公司合资组建了新的帮扶车间,由我们负责管理运营,国企进行监督并帮助争取工装订单。」离石区童兴被服有限公司五里铺帮扶车间负责人乔利红说,入驻以来,服装订单增加3万多套,销售额增长近3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90多人稳定就业,67个脱贫村以入股方式每年每村分红2.2万元。高艳红也在这里找到新工作:「新车间开起来后就很稳定,现在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从「找下家」,转变为「求合作」,实现特色产业与扶贫资产深度融合。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历史文化厚重,现存108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代县以培育非遗特色产业为抓手,先后组织各类技能培训100多期,培训学员6000多人,带动1500余位脱贫群众人均增收4000余元,并孵化出16家非遗类帮扶车间。
代县峨口镇正下社村帮扶车间闲置近3年时间,如今重新启用,这得益于当地刺绣企业雁秀坊的带动。「县里不仅给非遗传承人提供工作室,而且在雁门关、忻州古城等旅游景区设立非遗展馆,帮助我们推广非遗文创产品。」雁秀坊创办人高凤兰说,「这让我们能放开手脚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带动范围自然也就大了。」
创新思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明确政府职责和定位,将「政府之手」让位给「市场之手」。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柱智认为,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整合扶贫资产成立股份制公司,聘请专业经理人进行市场化运作,由国企控股并进行监督,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健全企业与扶贫资产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变「接手」为「牵手」。「过去我们单纯为闲置扶贫资产找接手企业,但由于缺少利益联结机制,这些资产反而可能成为企业的负担。」离石区副区长刘文胜说,「现在只有真正让企业受益,双方才能长久牵手。」
深化本地特色产业与扶贫资产的融合,形成持续发展动能。专家建议,政府统筹本地扶贫资产,结合各自资源及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并尽可能拉长产业链,串联起区域内多项扶贫资产,在发展壮大核心产业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产价值,提高其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