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乡村行 看振兴|隆冬闲不住,年关有收入——山东鄄城乡村振兴见闻

2024-01-12新闻

位于鲁西南的山东鄄城,以鲁锦和砖塑等非遗技艺被人们所知。近年来,当地在农耕领域不断学习探索,让「蔬菜」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名片」。隆冬时节,漫步在彭楼镇乡间小路,只见路旁白色大棚排排林立,车辆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

走进菜农刘义民的大棚,棚内小油菜苍翠欲滴,长势喜人。他随手拔出几棵即将成熟的小油菜向记者展示:「你瞅这小油菜,叶面鲜亮、手感厚实,按以往经验,春节前后一斤保准能卖到两元五。」

刘义民查看小油菜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钟仁 摄

刘义民说:「以前家里靠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农闲时节在家门口致富曾是他家几代人的「奢望」。

为了丰富村民的致富「赛道」,让作物摆脱温度和时节的束缚,当地政府将目光投向生长周期短,管理技术相对简单的小油菜——148座高标准钢结构大棚拔地而起,机井、蔬菜交易中心等基础设施加速落成,种植基地不断完善,蔬菜生产规模化初具雏形。

「目前我包了17个大棚,俩月就能收一茬,算下来一冬天挣个20多万元不成问题。」刘义民拍拍袖上尘土,从容说道。

「茶罢一手糖,酥醇两袖香」,这句糖牛楼村里口口相传的顺口溜,说的正是这里年关时节的特产——芝麻糖。

记者步入村内小巷发现,这里的「糖香」可不怕巷子深——一股清幽的麦芽糖香穿过街头巷尾,在村中弥漫开来。循「香」而至,村民刘同才的家中小院别有洞天:灶台前「糖」雾缭绕,灶台里火烧正旺,几名村民身穿围裙手戴套袖围坐在大锅旁,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用锅里的蒸汽帮麦芽糖卷裹上芝麻。刚做好的芝麻糖泛着淡黄色的光泽被静置一旁,一股酥香之气扑面而来。

糖牛楼村村民制作芝麻糖。新华社记者 张钟仁 摄

「披上‘芝麻衣’是芝麻糖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刘同才告诉记者,芝麻糖制作要先将蒸熟的大米与搅碎的麦芽混合,待其发酵出糖后上锅,蒸干水分后手工塑形成卷状,裹上芝麻才算完成。

「以前都是村民做了自己吃,需求量不大,近些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一到年关时节纷纷开车进村购买。我们得抓紧多做点,不然自家都不够吃。」谈起村里的芝麻糖近年来销量陡增,村党支部书记刘同金又惊又喜。

周边村民上门购买芝麻糖。新华社记者 张钟仁 摄

好的味道口口相传,村民的腰包也日益鼓胀。刘同金介绍,糖牛楼村有7个这样的农家作坊,每个作坊都有约10名村民保障纯手工流水线正常运作,「单个作坊单日产量达300斤,冬季每人收入能达1万元左右。」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7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糖牛楼村芝麻糖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和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传统芝麻糖特色产业。(记者张钟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