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认为耿彦波是【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的原型,他在灵石县和大同市的功绩至今仍被百姓传颂。从多方面看,他是位好市长、好官,但另一方面,其行为也引发诸多争议,尤其是其超前的文旅、文保理念。
在人民的心中,仿佛悬挂着一杆精准的秤,它衡量着世间的善恶、是非与公正,见证着每一个行为的价值。
都说一位官员的好坏,在人民心中有一杆衡量的秤。若将这秤置于耿彦波身上,人民定会称他为好官,即便起初人民难以理解他的抉择。
耿彦波出身于贫苦之家,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考入大学,离开山村。从和顺县委通讯组起步,逐步晋升,从此正式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之路。
他首次掀起的巨大波澜发生在灵石县。1995 年,耿彦波出任灵石县县长,经实地调研后,他决定动用 5000 万元修缮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乃当地历史上一巨富所筑,其占地面积竟达 1.6 个北京故宫之巨。修缮此院的工程量与工程难度不言而喻,须知当时灵石县一年财政收入仅 1 亿元。
此事迅即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响,众人皆对耿彦波出资保护那「一堆破铜烂铁」予以指责。即便在耿彦波卸任之际,仍有百姓送上花圈以「欢送」他。
当时,或许仅耿彦波心中清楚,王家大院对于灵石县旅游业的重要性究竟几何。而这一切,在耿彦波卸任之后,才得以真正显现出来。
王家大院开启旅游模式后,每年都引得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为灵石县带来 3000 万元旅游收入,成为县内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此时,灵石县百姓才忆起耿彦波的功绩。
同样的情形也在大同上演。大同乃历史文化名城,耿彦波担任大同市市长期间,主要依凭煤矿推动经济发展,城区状况极为糟糕:古城被垃圾团团围住,小巷破败不堪,棚户区遍布各处,民众生活困难重重。
为此,耿彦波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提出了「一轴双城」的规划构想。他把大同依御河分为两座城,一边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一边精心构建现代园林城市,从而使大同的面貌得以彻底改观。
这个想法着实令人震撼,其花费亦是惊人。耿彦波称要拿出 500 亿元对大同进行彻底改造,然而当时大同的财政收入仅 100 亿,那这巨额资金究竟从何处而来呢?
最终,耿彦波毅然决定争取 50 亿元中央和省里支持,贷款 100 亿元,政府自筹 100 亿元,其余资金靠「经营城市」来筹集。当时,这堪称疯狂之举,然在其强势推动下,大同大规模拆迁造城行动拉开帷幕。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争议,然而并未出现群体性事件。耿彦波在拆迁和重建时,极为重视保护百姓利益,常现场办公并听取意见。同时,他也高度注重工程质量,对豆腐渣工程零容忍。
当地百姓眼见城市的环境模样发生了改变,空气质量得以提升,自身的居住环境也随之提高,自然能够体谅其中所带来的些许不便。
此外,大同的经济发展因旅游业而得到加速。据数据统计,2018 年大同市的旅游收入增长至 617 亿余元,占当年大同 GDP 总量的 48.7%。
经济的持续进步,极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这让他们对关心百姓利益的市长满怀感激。耿彦波调任太原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纷纷请愿希望他能留在大同继续为大家服务。
所以,耿彦波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官员,是深受百姓敬重的市长,然而,这似乎终究难以完全遮蔽他大拆大建所引发的争议。
大拆大建所引发的争议,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种大规模的建设行为,往往伴随着诸多问题与矛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耿彦波在大同履职五年,大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众人皆可见,大同百姓的感恩之情真切。然而,他在任期间花费的钱财,相当于常人五十年的总和。
百姓对耿彦波满怀感激之时,不少当地官员却对他「颇有微词」。只因他离开了大同,而这些官员仍需在大同继续工作,他离开时留下了众多待完成工程以及超 200 亿元的负债。
数据表明,在 2016 年之际,大同市的财政欠款高达 287 亿元,远远超过山西其他城市。这与耿彦波的「大手大脚」行为存在着紧密联系。
公开资料表明,耿彦波在任时,大同市每年城市建设投入超 100 亿,此前每年仅 1 亿。100 倍的悬殊,这巨额资金究竟花在了何处?
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担纲,倾力设计并修建大同博物馆、大同艺术馆等公共设施,耗费 40 亿;引黄河水使干涸的文瀛湖重焕生机,重建为超西湖大小的琥珀,投入 4000 万;将仅存一截城墙的代王府全面重建完毕,耗资 4.4 亿……
另外,大同市的古城修复与重建工程以及交通建设的费用累加起来超过了 1000 亿元,这其中与耿彦波有着紧密的关联。
据悉,耿彦波原本有意恢复大同古城周边的「护城河」,重现古城「水上行舟」之景。然而,因工程难度颇高且耗资巨大,他最终无奈放弃了这一计划。
耿彦波离任后,诸多工程因资金问题被迫搁置,超 120 个建设项目被直接叫停,大同市人民在半拆半建的城市中生活数年,这让当地官员颇为头疼。
直至 2015 年 8 月,张吉福调任大同市委书记后,历经重重困难,持续推进古城修复重建工作。2016 年 3 月,大同古城西城墙这一市中心醒目「烂尾工程」成功合龙,了却当地一桩心事。
耿彦波的「专断」曾引发争议,部分工作人员称,他是实干家、好市长且很负责,但并非在各方面都专业,即便在他人专业领域,他也不允异见,提出意见就会说「不能干就换人」。
总体而言,拆迁与重建的结局是积极的,人民颇为满意。尽管过程存在争议,但这无损耿彦波给大同市带来的贡献。引发巨大争议的,实则是他对文物「拆旧造新」的理念。
曾被予以点名批评的便是那大同之地。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散发着别样的韵味。
真正引发耿彦波争议的,是 2019 年中央下达的一份「通报」。彼时,耿彦波已退隐,而大同古城的改造也已历经十余年之久。
中央通报明确指出,大同及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存在「历史文化遗存遭严重破坏」的问题,这使得其历史文化价值深受影响。通报要求这些城市限期整改,否则可能丧失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对于大同来说,问题在于耿彦波任职期间对古城以及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与新建,且存在拆真建假的现象。
在大同古城的重建期间,众多真实的历史建筑惨遭拆除,而新建的则是经过重新规划设计的新楼来替代它们。
有历史专家指出,古城中诸多新建房屋并非大同雁北地区的样式,而是依照晋南榆次的房屋类型所造。虽重建改善了大同的环境,但却对其历史风貌造成了破坏。
对于历史文物专家来讲,文物保护工作的根本原则乃「修旧如旧」。即保护那些受损的文物古迹,阻止其继续破败,而非重建一个新的并做旧后「伪装」成文物。
例如,耿彦波提出要将大同的古城墙全部纳入新城墙之中,这引发了文物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修复古城墙通常是在原墙体上加一层进行加固,原本的古城墙应保持外露。
然而耿彦波却予以反驳,现今修建新城墙,数百年后同样会成为文物。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城墙建设依其想法持续推进,这致使他被冠以「文物造假」之名。
当然,有许多人对文物专家的这种观念持反对态度。比如,他们觉得大同原本的许多古城墙如今仅剩下破败的「土垛子」,若不拆除去建造假的,既无法推动旅游业发展,也难以改善大同那破败的城市面貌。
在一定程度上,怎样平衡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是极为复杂的议题。耿彦波确实有心为百姓干实事,只是或许他前行的步伐稍显过大了些。
同样的争议在太原也有发生。太山龙泉寺是在耿彦波的主持下得以修复的,实际修复重点不在龙泉寺原址,而是在附近新建了占地 40 亩的景区,复建了唐舍利塔等建筑,与龙泉寺构成全新景区。
对此,龙泉寺的相关人士深感困惑。一方面,耿彦波时常亲临现场办公,确保了工程质量,可他也时常提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要求。
例如,耿彦波曾要求龙泉寺把庙里的窗户改成绿色,然而见寺庙未改,他便勃然大怒。实际上,龙泉寺属于明清建筑,其主体保存完好,原本就没有绿色窗户,他们也不明白耿彦波为何非要更换窗户颜色。
另一方面,东坪距离龙泉寺仅几百米,全是新建建筑,龙泉寺相关人员称其不存在文物保护之说。龙泉寺依山傍水,规模不大,耿彦波却执意扩大建设并称要恢复「盛唐气象」,令他们深感困惑。
另外,修复后的景区过度商业化运营让龙泉寺方面心生不满,他们期盼龙泉寺能保持清净之貌与自然山水风光,而非一堆「卖小吃的摊点」。由此看来,并非人人都对耿彦波感到满意,即便存在争议,也不能否定他的功绩。
耿彦波为百姓谋取的福利实实在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助力货真价实,他值得被爱戴。如今大同按「修旧如旧」原则整改,抢救性保护修缮保护性建筑,而非「拆旧建新」。
要知道,如今大同的发展,与耿彦波当年展现出的魄力紧密相关。然而,在文物保护方面,或许我们确实能找到一条更为适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