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是哪一场?

2023-12-30新闻

淞沪会战是中国在抗战期间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伤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在上海这个弹丸之地投入了100多万军队参加战斗,惨烈的战事持续了三个月。虽然最终上海沦陷,但却极大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并迫使日军不得不转移主攻方向,对于接下来的全民抗战有极大的战略意义。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吧,创作不易,欢迎大家关注评论。

一、战争背景

从19世纪开始,蕞尔小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亚洲强势崛起,并开始实施对邻国的侵略扩张。1895年,日本打赢甲午战争,从满清手上割让了台湾。1910年,日本以武力威胁与韩国政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又吞并了朝鲜半岛。1919年一战结束,德国做为战败国丧失了在中国山东的权利,日本却趁机接管了德国在华的全部利益,并派兵占据青岛。1931年九一八事变暴发,日本更是在不到半年的时期内,轻松拿下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靠着侵略日本地盘不断扩张,国家实力也不断增强。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暴发,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并导致国内出现政治危机。内外交困之下,日本军国主义决定继续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通过掠夺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让日军暂时放弃了占领上海的计划。1933年开,日军又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并在两年后搞出了一个「华北五省自治」。1937年日7月7日,早已按耐不住的日本关东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终于暴发。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发出战争威胁,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自此,淞沪会战正式打响。

二、战争经过

1937年8月,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做好了发起攻击的准备,中国空军也飞赴上海协同作战。其一线部队是第87、88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皆为精锐之师。8月11日,日方代表要求中方先行撤退,被严辞拒绝。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同时命令其他部队火速增援上海。8月13日,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宝山桥等各要点。但中日双方均伤亡惨重,战局陷入僵持,日军海军陆战队也龟缩在坚固据点,顽抗待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第3师团、第11师团等部队进攻上海,战事开始扩大。8月21日,以日本长门号、陆奥号战列舰为首的庞大舰队,运输着日军先头部队约1万余人从日本本土出发,分别向川沙镇、吴淞口一带驶入。此时上海日军已退守江湾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中日双方以此为中心不断投入军队激烈交战。8月23日,松井石根率领先头部队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开始登陆,蒋介石急令军政部次长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军队抗击日军。敌军第3、第11师团在舰炮密集火力掩护下,进攻宝山、月浦、罗店等阵地,中国军队奋起还击,歼敌数千人。罗店这个战略要地战事犹为惨烈,中日双方围绕罗店展开血腥拉锯战,阵地几经易手。8月31日,日军以飞机30余架,并以海军舰炮猛击吴淞和市轮渡码头,强行登陆。中国守军伤亡过半,不支后退,惟吴淞炮台,仍由上海保安总团固守。9月2日至5日,日军猛攻月浦、宝山等阵地,双方发生激烈战斗。奉命坚守宝山的营长姚子青抱着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与麾下500壮士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战至10日,除一人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宝山等地失守后,日军不断登陆,中国军队开始腹背受敌。至9月中旬,日军援兵陆续开到,中国军队没有制空和制海权,在日军海军舰炮和飞机轰炸中损失惨重,被迫转入防御。日军逐渐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战场形势开始逆转。为扩大战果,日本决定再次增兵,将华北方面军所属3个师团和台湾部队调派到上海,此时日军在沪总兵力已超过20万人。

面对日军不断增兵,国民政府也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军部队至淞沪参战,又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廖磊的第21集团军。加上不久后赶赴上海参战的第21集团军及川军刘湘部5个师,中国军队总兵力已达70余万人。中国军队转入防御后,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9月22日,日军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罗店的左翼军阵地,至24日夜,日军以两个师团持续冲锋,国军第159师、第160师全体阵亡,中国军队为保存实力,持久消耗敌人,乃命令各部队转入第二线阵地防守。10月开始,日军继续发起新的攻击,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战局再度告急。10月19日,中国军队发动全线反击,被日军击退。日军乘机反扑,兵锋直指大场。10月23日,日军以重兵直趋真太公路,威逼大场左翼。我军经过艰苦抗击,阻住日军攻势。日军又调集各种火炮、飞机、战车集中猛烈轰击,方圆数里,几为焦土,守军被迫向南翼转移,大场失守。大场丢失导致全线撼动,中国军队防线实际上已被突破,只得作出放弃北站、江湾阵地,退入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进入11月初,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仍控制着上海,战局仍在僵持之中。但到了11月5日,日军继续往淞沪战场增兵,新组建的第10军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准备对中国军队实施大包围。蒋介石迷信国联的干涉,不准前线部队撤退,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11月8日夜,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第67军全军覆没,日军遂占松江。随即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9日,切断沪杭铁路及公路。与此同时,日第16师团在中岛今朝吾指挥下在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逐渐形成合拢之势。此时前线中国军队大乱,少数部队抗命组织撤退,但大部分军队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撤退时,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加上时间紧迫,过于慌乱,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七零八落,为日后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等地。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担任掩护任务的中国军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沦陷。

三、战争影响

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暴发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日军投入9个师团共计22万兵力,付出了9万余人的伤亡,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共计70余万兵力,付出了25万人的伤亡。虽然最终中国军队战败,但却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也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强硬立场,不会让日本慢慢蚕食中国领土,也绝不会向日本帝国主义屈膝投降。日军在上海与中国守军缠斗三个月,在海军、空军的强大火力支援下,付出了重大伤亡后,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当时日本高层已经确定,无法再像九一八事变时那样,在短期内以极小的代价结束与中国的战争,并获取最大的利益。日本将面临其战略上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做为一个资源溃乏的岛国,根本不具备打持久战争的国力和资源,一旦在中国陷入战争的泥潭,长期的消耗将彻底拖垮日本的工业和经济,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如果战端一开,中华民族将团结一心,以身躯铸就血肉长城,抵抗日寇侵略。就像蒋介石的庐山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是中华民族最为悲壮的决定,最终我们以3500万人的牺牲,才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