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24-01-23新闻
原标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系化、学理化的创新思想。「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势头与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成就相结合,对内凝聚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对外传播中国声音,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世界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共识和理论支撑,实现意识形态工作新跨越。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牢,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根本性全局性转变的关键。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制度化的方式规范意识形态与文化相互影响的范式,强化了党对文化的领导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文化传播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西方势力利用文娱产业优势地位,长期向我国输出西方意识形态,不仅对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对西方意识形态迷思,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消除敌对势力打「擦边球」搞意识形态渗透的空间,保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正确政治导向,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形势、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关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理论根基。理论先进性赋予意识形态科学性,赋予文化生命力。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意识形态经受不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经受不住错误思想的冲击,意识形态安全将沦为空中楼阁,文化繁荣也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心铸魂,以理论先进性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坚持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开放的、发展的,必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其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打开了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厚度、实践导向、世界视角等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前所未有地凝聚了人民共识,夯实了促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理论根基。
二、「第二个结合」开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没有「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因此,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要重视「第二个结合」的意义,理解「第二个结合」的价值。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思想共识,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大大增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养分的重要源泉。因此,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互促,谱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篇章。
深挖「第二个结合」理论成果对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价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系化、学理化的创新思想。「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智慧宝库以生命力,拓展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空间,推动意识形态时代化发展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需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最为广泛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要不断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中总结新认知,从新认知中提炼新理论,再用新理论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新发展。
「第二个结合」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意识形态工作应当突破进取,以主动精神赢取更大的胜利。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正处于大有可为、必须有为的历史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势头与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成就相结合,对内凝聚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对外传播中国声音,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世界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共识和理论支撑,实现意识形态工作新跨越。
[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朱芳芳:湖北省咸宁市委党校教师]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