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 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学校思政课 张利涛 侯子婵

2024-07-29新闻
思政课建设关系千秋伟业后继有人,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思政课教师当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牢牢把握学校思政课的重点,把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学校思政课作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中之重,并不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实践表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讲深讲透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学理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为此,青海要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教学评价体系,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把青海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作为教学重要元素,积极打造学校思政课精品特色品牌。教育主管部门要千方百计为思政课建设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努力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新局面。同时,要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实现校内校外协调联动,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实现良性互动,建设一批思政课教研教学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二、坚持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已经深入中国人民的内心,成为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党兴则事业兴、党强则国家强。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世界性奇迹,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百余年来,中国人民追求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闪耀着光荣和梦想,也充满着奋斗和牺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未退却、从未动摇。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人民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感受着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伟大成就,矗立起人类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必须讲好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命运、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根本原因。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关键是在用事实说服人、用情怀感染人、用道理影响人的基础上,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努力用历史「活剧」展现出的生动形象打动人,进而让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更为生动,让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更加鲜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关键在于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的主要因素,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思政课教师要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厚底蕴,讲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培养好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持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
现代化是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潮流,寄托着马克思主义先驱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社会的期许。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新征程上,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青海45个县市区,有42个脱贫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个任务要始终抓在手里,决不能出现成规模的返贫。在乡村振兴任务中整体推动。」当前,青海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仍然任重道远,仍需久久为功。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完成这个使命任务的必由之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一代代人的汗水。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团结奋斗,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四、坚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社会描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真正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建构使得个体摆脱原子化状态,共同体认同所带来的归属感是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精神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以来党领导民族工作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新时代的精辟概括和创新表达。「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了自觉,进而变得坚不可摧、牢不可破。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学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形象。思政课教师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为青少年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动力、建设路径、命运前景提供理论指引,在青少年学生心灵深处埋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把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融入思政课,以讲故事的形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事实上,故事中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讲好一个故事胜过空谈一打道理。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讲好故事,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内容支撑讲好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要切实打造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受感染并终身受益的思政课,促使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志,汇聚「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强大动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青海大学2024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落实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Y202403)阶段性成果〕
【青海日报】(2024年07月29日 第7版:理论)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