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过年肉又吃多了,可你知道吗:这吃肉在古代也是有「鄙视链」的

2024-02-15新闻

这年过到初五初六,真是被各种大鱼大肉撐成了「食肉兽」,只想到处找「草」吃,好好消食一番。

可是,你知道吗?

这吃肉,在古代原来也是有「鄙视链」的,还是分等级的:

吃牛羊肉>吃猪肉>吃鱼>吃鸡>吃素。

第一,牛羊肉——天子、贵族吃。

我们带娃去博物馆,经常会看到一些青铜鼎,知道这是过去用来祭祀的器皿。

那么装的祭品内容是什么呢?

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三牲」。

三牲,在中国就是牛羊豕(猪)。

三牲齐全的叫「太牢」,等级比较高。

等级低一点的,只能供羊豕(猪)的,叫「少牢」。

而且这个是根据身份等级来严格限制,你是什么阶级,就只能供几头牛、几只羊、几头猪,不可僭越。

天子能吃三牲,牛羊猪都能吃;诸侯吃牛;卿吃羊;大夫吃猪;士吃鱼;老百姓吃素。

虽然到了唐朝,这种礼法规定没有那么严格了,但 牛羊猪鱼这样的排序仍然根植于人们心里。

所以在 李白的【将进酒】 中,说的是 「烹羊宰牛且为乐」 ,这是效仿皇族的高贵饮食。

以上是大三牲,到了 唐代 也渐渐生出 「小三牲」 的概念,即 猪鱼鸡

韩愈【李君墓志铭】言「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

说的是 农家小民难有机会食用牛羊,故以鱼鸡代替,却不失礼仪

还举个例子:

我们在去惠州西湖的东坡纪念馆时看到,苏轼在贬居惠州时,当时市集里每天只杀一只羊。

苏轼他当时既买不起羊肉,也争不着(因为要优先供应给官员、士族)。

于是,他便去买没人要的羊脊骨。

买回来用米酒泡一泡,盐巴滚一滚,再放火上烤一烤,炙烤的羊蝎子还挺好吃。

于是,苏轼还挺得意的向给弟弟苏辙写信炫耀。

他新发明了一个烤羊骨的吃法,味道特别棒,能吃螃蟹味来。

第二,猪肉——肉之末流,连士大夫都不太吃。

而猪肉虽然也列入三牲,但算是「肉」的末流,士大夫不太吃,老百姓也不太会做。

最出名的例子,自然是「东坡肉」。

苏轼在被贬到湖北黄州时,生活困顿。

而当地有猪肉,但老百姓也不太会做。

于是,他想了办法,用以黄酒、冰糖、酱油调制酱汁,慢火红烧猪肉,制成后色泽红润、酱汁浓厚、风味香醇。

后来,他还特意写了一首 【猪肉诗】 :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第三,鱼肉——士(知识分子)吃。

士这个阶层主要吃鱼, 在唐代甚至很流行吃生鱼片,叫鱼鲙(脍)。

李白就写诗把吃「鱼鲙(脍)」比喻为神仙般的生活:

「吹箫舞彩凤,酌醴鲙神鱼。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余」。

杜甫 早年出身官宦,见识过不少富贵人家的精致美食。他曾在某位将军家中尝到一味 生鱼鲙

「鲜鲫银丝鲙,香芹碧涧羹」

即是将活鲜鲫鱼切成银丝煲烩,用刚采摘的香芹熬成香羹,嫩滑的鱼丝随着汤汁滑到喉咙里,鲜甜无比。

第四,鸡肉——那都不能算是「肉」。

鸡肉虽然到了唐代,也进入「小三牲(猪鱼鸡)」的范畴,但那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因为, 在天子眼里,鸡都不算「肉」啊

举个例子:

唐太宗时有个规定,监察御史在地方出差期间不许吃肉。但有个官员却在出差时,偷吃了一只鸡肉,结果被举报了,罪名是违规吃肉。

可唐太宗却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

意思是我禁止御史吃肉,是为了禁止浪费,跟吃鸡有什么关系?

于是,「吃鸡」这一回事,就被唐太宗正式官宣为「不算吃荤」。

由此可推论,诗里说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在唐代,也是「没吃肉」。

第五,素食——老百姓吃。

终于轮到古代普通老百姓了,少有机会吃牛羊,猪肉又不太会吃,重大场合就用鱼鸡来代替,主要还是食用五谷和果蔬,而且,这都是还得是少有的太平盛世、风调雨顺时,才会有的待遇。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劝人珍惜食物的诗句: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粥一饭,还是皆当思来之不易啊。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