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廉政时评丨练就「火眼金睛」精准治「腐」

2024-09-26新闻
李帅
「2024年上半年全省共立案17288件,处分16132人,其中党纪处分14366人,政务处分2669人。处分厅局级干部48人、县处级干部562人、乡科级干部1577人、一般干部974人,其他人员12971人。」这组来自上半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的数据,充分彰显了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打虎拍蝇」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纪检监察干部就好比医生,「看问题」就像看病找病因,「处置措施」就像「开处方」「动手术」,都是为了「治病救人」。想做一名「打虎拍蝇」的「内行医生」,需要纪检监察干部练就一双监督执纪的「火眼金睛」,精准治「腐」。
全面「体检」不留白。在党纪国法面前,党员干部一律平等,没有人处于真空状态,都需要定期接受党纪国法的「健康体检」。作为监督执纪者,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常态化做好「望闻问切」。如派驻部门深入驻在部门开展日常监督、信访部门敞开大门接受群众举报、巡视巡察全覆盖发现问题,通过一系列「至精至微」的措施,用党纪党规、法律法规、党的优良传统等进行全方位诊治。
重点「扫描」治病灶。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思想健康是1,其后的0才有价值。为此,纪检监察干部身居反腐一线,要紧盯「1」的问题,发挥「十八般武艺皆通」的本领和「临危不惧、刮骨疗伤」的勇气,对违法违纪问题「零容忍」,找准「病灶」,深挖「病根」,在困难面前不回避,敢于硬碰硬,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重拳出击治「病灶」,用「挑刺」的手段和「挑剔」的眼光,果断把「毒瘤」根除,把「病树」拔掉,「对症下药」维护政治清明。
防微杜渐「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医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又要针对病症把握原因和机理,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转变。在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上半年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常态化运用第一种形态占比是最大的,占总人次的65%,第一种形态即常态化咬耳扯袖,红红脸、出出汗,通过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诫勉等方式为我们的党员干部打上「预防针」。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织密「不敢腐」的篱笆,时时刻刻用「治未病」方式提醒党员干部,用「身边事」教育警醒「身边人」,用正确「处方」救治「迷途人」,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贪心贪念,将拒腐倡廉内化为内心追求。
正风反腐永远在路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担当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精准监督、在各项重点领域、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路上,勇担正风肃纪反腐政治责任,坚持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