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河县眼镜盒行业协会统计,目前,新河县有400多家眼镜盒生产企业,从业人数超过1万人,每年生产眼镜盒、饰盒7亿多只,全年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多个企业拥有外贸自营进出口权,产品销往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河北省新河县的眼镜盒产业已有50多年历史,从村集体产业到家庭工坊,再发展到现代化企业。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眼镜盒产业,究竟有着怎样的富民强县「密码」?
「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得去一趟前保居村。」新河县眼镜盒行业协会会长苏新建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初,前保居村以集体名义创办了眼镜厂,新河县的眼镜盒产业就在其中一间厂房里发展起来了。」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眼镜厂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妇女、老人等闲余劳动力,提高了当地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使农民实现了「离家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村民在前保居村的一个家庭工坊里生产眼镜盒。苏凯洋 摄
眼镜盒产业富了村民,也留住了年轻人。「我们村很少有年轻人出去打工,因为家里就有产业,收入兴许比外面还要高。」今年28岁的村民李耀武说,村里一家两代人乃至三代人接续做眼镜盒的不在少数。
新河眼镜盒产业以简陋的生产条件起步,以低成本优势逐步打开了全国市场,构建起「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不过,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粗放经营、技术含量低、重视规模而忽视质量,这些问题一度成为新河眼镜盒的发展瓶颈。随着低成本优势的减弱和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眼镜盒产业必须改革。
「这种机器叫全自动高频机,和车间里的大部分机器一样,是我们根据生产需求定做的,既节省了人力,又保障了产品质量。」在河北蓝驰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经理李迎春给记者介绍了公司这些年的发展情况。
2007年,李迎春成为第一批走出前保居村,在开发区投资建厂的创业者之一。经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的设备改造、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他们生产的眼镜盒才逐渐赢得市场认可,并且走出国门。
工人们在河北省新河县一家眼镜盒工厂赶制海外订单。李世强 摄
「赢得国际客户的青睐,关键在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李迎春说,「材质、颜色、尺寸……只要是客户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尽力满足,有的订单前后和客户沟通数十次,才把模具定下来。现在出口的这些产品,基本实现了订单式生产,避免资源浪费。」
经过多年发展,河北蓝驰实业有限公司已被纳入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系列,公司冲床自动化技术还通过了国家专利认证。如今,公司年产3000万个眼镜盒,78%的产品出口至英国、荷兰等国家,出口值达900万美元。
新河县打造了眼镜装饰盒产业集群,吸纳了200余家企业,并先后培育了蓝驰实业、鑫梦达盒业等5家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近年来,眼镜盒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皮革、纸箱、铁板、模具等配件产业蓬勃发展,还衍生出了隐形眼镜生产企业。
工人在鑫视康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无菌车间里操作全自动印色机。(受访单位供图)
位于河北新河经济开发区的鑫视康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在工人的熟练操作下,一个个隐形眼镜半成品完成脱模工序。
「公司前身是一家眼镜盒制造企业。近几年,我们瞄准高端制造,引进国外的隐形眼镜生产技术,实现了从生产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跨越。今年,年产8000万片的二期项目已经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超过2亿元。」鑫视康隐形眼镜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平说。
文字:苏凯洋、林汇东
图片:苏凯洋、李世强
视频:苏凯洋、李世强
海报:苏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