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学术圆桌|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4-02-04新闻
编者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系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指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最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也再次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何战略意义和具体要求?存在哪些痛点难点堵点?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主持人:刘迪 本报记者
嘉宾:张其仔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志彪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干春晖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图为搭载太阳能电力系统、实现绿色能源自给自足的南海流沙湾巨型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新华社图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如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
张其仔: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但要把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则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革命打破了人类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体系的变革,使产业体系从农业主导转变成工业主导。当前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相比,虽然环境条件有了很大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有了新的内涵,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与产业体系的基本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产业体系是支撑经济较快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通过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才能把现代化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
刘志彪: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为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理论上看,现代化产业体系所体现的自主性、开放性、协调性三个方面的现代性特征,完全符合并支撑了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自主性,符合新发展格局内在的、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最本质要求。在过去的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体系虽然也很系统完整,却是深度嵌入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对西方国家跨国企业的依赖性较高。当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被安全与效率的平衡问题所取代时,自主性就保证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开放性是确保新发展格局下商品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充分竞争、循环畅通无阻的最关键力量。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协调性则是确保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结构均衡和确保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具有现代化属性的产业体系,其协调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产业与要素的关系看,表现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调;从结构看,表现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等;从产业联系看,表现为产业链的不同节点上,投入品供应商与产出品生产者之间的有机协调;从空间看,表现为不同区域的产业链集群之间的战略部署和良性竞争等等。对这些处于不同形态的产业之间关系进行有效协调,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发展的结构均衡的具体体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
干春晖: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当前,产业变革颠覆性技术涌现,后发国家要抓住科技和产业机遇,建立与现代技术和产业革命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有效应对各类风险、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之举。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增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掌控力,在重要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准确全面理解这些要求的丰富内涵?
刘志彪: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在于理解「现代化」「体系」两个范畴的特有含义。「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将产生很多的现代特征,包括产业体系的自主性、安全性、开放性、协调性、竞争性、平等性等。这些基本特征使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国内大循环主导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支撑。
「体系」则强调现代化产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自我循环性,表明在遇到外部环境冲击时,它能够独立自主地、不依赖于外部要素而进行正常循环的特征。中国的产业能够自成体系而不完全依赖于国际分工,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基数庞大和与之相匹配的日益增长的人均收入水平,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决定了达到规模经济或者特殊情况下即使达不到最小最佳规模条件的企业也能生存下来,因而决定了国内各产业链之间可以相互耦合,共同服务于庞大规模人口各方面的市场需求。在国际政治经济等竞争中,这是大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的优势。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大国经济亦存在容易陷入自我循环的劣势。需要警惕的是,因缺乏国际竞争压力,某些大规模企业可能成为低效率的垄断者,不仅有损于成本为主导的竞争,也难以获得因参与全球产品分工而得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溢出效应。
干春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既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方向,也体现了新兴领域产业发展的趋势。智能化为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提供动力,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是智能化的重要体现。
智能化从技术视角把握了全球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业发展,推动数实融合,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绿色化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要求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体系融合化则是从深化技术进步与产业分工的视角把握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的融合能够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综合效益。
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具备完整性、先进性的前提下,产业链安全性才能得以充分保障。
完整性体现了对现代化产业体系门类齐全、链条完整、产品品种丰富、零部件配套能力强的基本建设要求,是基于我国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工业体系的现实基础提出的,建设重点在于补齐缺失链条和环节;先进性要求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出产品质量、管理组织方式等方面均保持前沿领先状态,创新是关键核心动力;安全性需要统筹好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系,确保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常态化的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
主持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存在哪些痛点难点堵点?如何把握建设的重点?
刘志彪:当前,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许多问题的挑战。除了有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联盟的技术和产业「卡脖子」等外部因素外,从国内看主要在于某些科技创新脱离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基础不牢、企业创新缺乏长期资本来源、顶尖人才稀缺等几个方面。解决国内产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在政府与市场职能界定清晰的基础上,加快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的建设,鼓励要素资源按照规则自由流动,充分竞争,提高配置效率。
张其仔: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锻长补短,不断发现、利用和创造优势的过程。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既要重视传统优势的发挥,又要重视新优势的塑造,要做好新旧优势的有效转换和衔接,应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发挥好双面优势。国家在从低收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双面劣势和双面优势并存的阶段。双面劣势是指,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技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有限、金融与法律体系相对不完善,在附加值市场上与高收入国家竞争有短板弱项;与低收入国家相比,有劳动工资相对较高的劣势。双面优势则表现为,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高收入国家相比虽然落后,但与低收入国家相比却相对领先;与低收入国家相比,虽劳动力成本无优势,但仍可依靠较低成本与发达国家开展合作与竞争,以此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可利用技术上的相对优势与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开展合作,同时依靠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开展合作。
其次,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型经济形态的引领、赋能作用,创造新优势。要素结构、需求规模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制约和推动。提高要素结构优势,既要重视传统要素潜能发挥,也要重视新型要素的培育及其对传统要素提质升级所发挥的作用。尽管在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全球市场持续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利用国际市场获得产业发展。但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本土市场规模的终端需求效应会对本土产业升级产生更重要的积极影响。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且成长性好,因此在生产率持续提高、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高水平创新创业创造、孕育世界级都市圈和城市群以及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我国要适应「双碳」目标和新技术革命的基本要求,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数字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赋能效应,通过科技创新建立在新型市场中的引领优势,进而引导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品和服务的改造,推动在传统产品和传统市场上形成新优势。
最后,要重视根据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逻辑做好产业政策设计,发挥好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的优势。
干春晖:从创新角度出发,要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的体制机制配套,深入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放合作,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基础、前沿领域集聚,积极吸引全球的顶尖发明家,完善人才服务配套措施,加速国内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建设。
在产业结构分布上,要建立各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不仅包括工业体系,还包括农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不仅包括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发挥基础设施体系的整体效能,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提升「软实力」。
超大规模市场是全球竞争的稀缺资源,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大底气,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服务好产业体系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
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产业支持和产业政策体系,强化产业政策战略性引导和协调,用好政策工具组合,形成「产业-科技-金融-教育-人才」高效联动。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坚持全球视野和开放思维,继续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主持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体系历经多阶段演进,顶层设计下的产业政策作为外生引导力量,与产业自身逐步形成的内生发展动力一起,共同推动中国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如何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干春晖:产业政策要根据产业发展周期进行动态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产业政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
强化创新驱动政策,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引领,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要素为支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政策协调,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强化协同联动。发展和安全并举,「以安全为核心,静态布置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从大国竞争力、大国对抗力的角度理解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同步布局」。
由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向更加关注竞争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在明确选择性产业政策适用领域和边界前提下,从维护市场公平、弥补市场失灵、优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等目标出发,积极转向普惠化、功能性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打破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
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优化调整产业政策工具体系,既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适应WTO框架下推行的国际贸易和产业发展新规,更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和全球治理,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张其仔: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做好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产业政策设计。这需要识别产业链供应链节点和链条的性质,并针对其性质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一个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优势可以分为核心竞争优势和配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优势表现为对关键环节、关键链条的自主可控能力,配套竞争优势表现为对次要环节、配套链条的影响力及其对核心竞争优势的支撑能力。
全球竞争的焦点在于关键环节、关键链条的控制力上,我国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根本挑战就是部分关键链条的关键环节受制于人,所以产业政策的重点就是要聚焦关键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协同破解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培育一批有生态控制力的龙头企业。
刘志彪: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早期,要运用产业结构政策,突出重点产业,给予非均衡性支持。从要素协同的角度看,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就是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含义是建设高标准的要素市场体系,鼓励商品、服务、资本、人员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实现以技术人员知识为主体的内生增长。从产业组织上来看,就是要让新竞争者可以动态地进入(退出)产业,形成上游供应商(专精特新企业,或「隐形冠军」企业)与下游具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之间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产业链,这种产业链可以为上游「隐形冠军」形态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创新的商业化场景。从时间眼界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形成动态化的产业发展层次,谋划好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递进性、接续性。对当前的产业政策来说,就是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和新兴产业建链。
作者:
编辑:刘迪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