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服务群众不能卡在「最后一公里」

2024-01-19新闻
作者:代江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落实好这一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实在在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真正从党的好政策中得到真切实惠和获得感。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地落实、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但有的地方联系服务群众仍停留在「最后一公里」,使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诉求始终「记在纸上」、实惠没有「落在身上」,最终演变为群众心中的「盘山路」,看起来很近,却弯弯绕绕到不了。这种「盘山路」不仅让党的好政策流于形式,更是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啃食了群众获得感,让群众心里堵得慌。「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最后一公里」便是那一「篑」。
「最后一公里」表面看是个距离问题,反映的却是对群众的情感冷暖。它的产生往往是党员干部忽视和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没有站稳人民立场,缺乏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导致政策执行有落差、利益维护有偏差、百姓感受有温差。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关键要打通思想认识上的「最先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情感上的「零隔阂」。党员干部要树牢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和正确政绩观,自觉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到群众中去「赶考」,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家门口,让群众及时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策的温度。
「古人惧在末路艰,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公里」所涉及的常常是些老大难问题,面对的矛盾更加具体尖锐,解决起来更加费时费力。有时候干部心里也觉得委屈,觉得出力不讨好。说到底,还是本领恐慌的问题。自身本领没有跟上群众的需要,内心就会滋生不敢打通的畏难情绪。这要求注重从本领上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更要向群众学,实现服务群众能力上的「零差距」。坚持好运用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观点方法,自觉拜人民为师,把增强本领植根于服务群众的历练中,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练就服务群众的「铁肩膀」。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问题,是阻碍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顽瘴痼疾,也是横亘在党群干群关系间的「隔心墙」。打通这道墙,就要注重从行动上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作风上的「零失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特别是坚决清除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作风问题。同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能解决而不解决、推诿扯皮不作为的现象,坚决依规依纪严肃处理,确保服务群众之路畅通无阻。
服务群众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要有常态化的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打通「最后一公里」就会像堵漏洞一样,堵住了这一个,还会冒出另一个。这要求注重从制度上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机制上的「零空缺」。通过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机制,着力补齐制度短板、机制缺项,做到建一个规章堵一个漏洞、立一项制度治一项顽疾。及时把服务群众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形式规范起来、固定下来,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推而广之、广而用之,做到长效常治。
联系服务群众,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坚定不移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坚持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多措并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更多更公平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以实际行动答好新时代服务群众的新考卷。(代江波)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