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清音雅韵,这场音乐会展示长三角江南丝竹非遗保护成果

2023-12-28新闻

秀雅精细的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12月27日,「丝竹清韵 海上雅集——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迎新音乐会」在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东剧场举行,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江南丝竹演出团队以精彩的演奏,为观众献上一台江南风情浓郁的演出。

8首曲目展现江南丝竹魅力

明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开创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丝竹演奏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这种演出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蕴藉含蓄,包含着追求谦和、和谐的人文内涵,在民族音乐史、戏曲、民俗等方面深具实践和理论研究价值。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江南丝竹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当晚,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8支江南丝竹团队,带来了精心编排的8首悠扬曲目,还与民歌歌手为大家联袂带来两支经典江南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和【四季相思】。「民歌+江南丝竹」的组合,让观众沉浸在「江南」的节日音韵之中。

三林江南丝竹乐团表演的【行街四合】是从流传于上海浦东地区的「大四合」民间乐曲演变而来,该曲慢板稳健流畅,快板热情奔放,曲调喜气洋溢,兴奋恬静。

清韵江南丝竹乐团演奏的【三六】小合奏,是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经过小合奏形式的编配,发挥了江南弹拨乐器华丽明快的特色,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旋律优美清雅,流畅活泼,韵味隽永。

由茉莉花江南丝竹社表演的【江南情韵】是一首新编江南丝竹。乐曲运用了江南丝竹的音乐元素,既留存了传统江南丝竹的韵味,又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清新、柔美的旋律中,携带着水乡的人文气韵和浓郁的乡土眷恋,似习习清风扑面而来。

由相和江南丝竹乐团带来的【欢乐歌】是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之一,由民间小调演化而成,常于喜庆场合或节日期间演奏。明快的节奏中,优美流畅的旋律流泻而出,高低起伏,变化多姿,凸显节日的喜气、热闹。

苏州吴平国乐团演绎的【春晖曲】由国家一级作曲家顾冠仁先生于1982年创作,既保持了江南丝竹清新优美的特色,又在旋法及配器等方面作了大胆突破和发展,生动地表现了春到江南的景象。

滁州学院幽谷酿泉民族乐团的【关山望月】则以清流关大战为历史背景,作品中既有出征前将士们依依不舍地与亲人们挥别的乐思,又将战场上鼓声阵阵、将士们金戈杀伐的场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省一市携手守护「非遗」

当晚的演出,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迎新音乐会特别邀请了国家一级作曲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组专家顾冠仁、周成龙,以及孙伟、费斐、吴小舟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的传统音乐艺术家们莅临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此次演出的团队既有来自上海的清韵江南丝竹乐团、苏州吴平国乐团、杭州艺术学校「相和江南丝竹」乐团等成人团队,也有来自上海陆行中学南校、滁州学院幽谷酿泉民族乐团等学生团队,充分反映出江南丝竹的社会普及广度和保护传承深度。

清韵江南丝竹乐团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组建,乐团成员主要为来自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区文化馆和专业院团、院校的青年新秀;三林江南丝竹乐团依托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编精品力作,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和校园普及,是浦东新区精品文化团队;苏州吴平国乐团是由项学臣、姜守良等音乐界前辈于1929 年创建的民间音乐团体,至今已有94年历史;相和江南丝竹乐团则来自于杭州艺术学校,该乐团多年来活跃于国内外各大文化艺术舞台,进行了多场大型汇报演出。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连,血缘相亲,文缘相近,有许多共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2020年9月,江浙沪皖三省一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签订【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联盟协议】,成立「长三角非遗守护联盟」。

江南丝竹正是流传于长三角三省一市间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形式。2021年成立的「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 秉持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探索有效的协同机制,努力使中华优秀民族器乐和江南丝竹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提高。同时,为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工作从业人员和广大丝竹爱好者提供服务与展示平台。

上海市群艺馆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介绍,建设这个平台,旨在加强长三角江南丝竹的交流,以演促学,共同发展,今后将以主题研讨、交流演出等「动静结合」的方式,在不同省市间轮换举行,共同打造跨区域交流、展示的平台。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