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如何看待「央行称:坚决不能让老百姓的票子变「毛」」,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2023-11-02新闻

这句话我记得不是第一次说了,然而本回答可能要和主流观点相悖,我倒觉得如果能依靠增加劳动分配的方式来推高消费能力,即通胀稳定在在1~3%,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从而扭转通缩趋势,反而是一件比现在更好的结果,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环。

读者是不是觉得这个观点很奇怪,即拉高通胀反而是好事?关键在于度,通胀类似于体温,高烧了不好,失温了也不好,所以不同经济体的通胀往往设立在一个范围区间,稳定在2%还是很难的,一般认为1~3%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

那么我们现阶段什么情况?与全球的货币紧缩政策相反,开启的是宽松货币政策,按照央行自己表态的货币供应增速基本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标准,明显是宽松的,前三季度名义GDP也就4.9%,即给市场供给远超名义GDP的货币,大家可以算一下基数,去年的M2余额本身就已经262.66万亿了,已经是GDP的2倍多,结合10%以上的增速,今年9月M2余额余额289.67万亿元,一年增量约为27万亿,远超名义GDP的增量。所以经常说,不要再迷信什么央行放水能解决什么问题了,因为从2021年~2023年开,每年都是远超GDP增速的放水,只是市场没有反应罢了,这就是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不可能兴奋剂一直有效,每用一次效果就弱一份,但代价一点都不会少。

所以经济学往往评估的就是成本与收益,10块钱成本带来10块钱收益姑且可以理解,假设10块钱成本只带来1块钱收益呢?是否还划算。你能想象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依旧出现了名义GDP小于实际GDP的情况,非必须品的消费不足比生活必需品的0通胀更低,毕竟生活必须品是刚性支出,计算CPI时权重较高,而非必需品则非常依赖市场的消费能力,换句话非常依赖居民的口袋殷实程度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所以大家经常会问一个问题,高速发展四十年,政府高杠杆,居民高杠杆,企业也高杠杆,钱去哪里了,这就涉及到央行根本无法兼顾的事情,货币的传导,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到中下层红利分不到多少,反倒是债务期待承接,过去十几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房地产的债务传导,居民承接了所有环节的债务以及收益,超发货币加速了财富结构的失衡。导致的结果就是,全球最高性价比的工业品,也很难形成内部消费循环。从分配结构才可以理解下面的几个矛盾:

一方面货币超发,另一方面市场消费能力减弱,名义GDP小于实际GDP。

一方面奢侈品豪宅走强,另一方面平民消费的非必须品价格走弱。

越放水反而越缺水,越缺水越放水,越放水贫富差异越大,进而巩固了阶层固化和分配结构。

所以唯一的判断标准其实不在于物价指数,而在于居民的收入和负债,能否支撑经济的循环,假设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分配结构优化,去杠杆平稳,谁有钱不会消费?从而影响供需关系进而传导到通胀,如果真是这种情况,通胀未必是坏事。

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明显已经不适合经济的发展阶段,越放水越缺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重复着上述的几个矛盾过程,而最核心的传导和分配过程被忽视,钱不会变毛,但债务也会继续膨胀,直至所有环节的现金流被债务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