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特稿|无限风光在北疆

2024-01-29新闻

从农村牧区到城市社区,从研究院所到田间地头,从国有林场到工厂车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内蒙古,把党中央的关怀和厚爱洒满北疆大地。

站在高处远眺,国营新华林场满眼苍翠。(来源:草原全媒)

看林、看田、看水,看发展、看民生、看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调研、了解实情、发现问题,深刻思考、全面擘画,指明了内蒙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指明了内蒙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明确了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

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办好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大局。

2014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冬季那达慕活动。「总书记同牧民们一起,观摔跤,看赛马,听长调,赏歌舞。」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牧民朝鲁门说:「在我们这里,各民族和睦共处,谁家需要搭把手,大伙儿都会去帮。我们心里牢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各民族要心连心、手拉手。」

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民族融合小课桌活动中,萨仁老师给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教授创意手工等免费课程;民族技艺传承课堂上,退休居民柳桂霞指导各族群众制作刺绣编织作品;社区居民欢庆新年活动上,兴安街道乌兰牧骑队员在给大家表演歌舞,「我站在草原望北京,一望无际国泰安宁」的歌声悠扬入耳……在这个多民族群众聚居社区,其乐融融的场景比比皆是。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强调,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民族融合之家’为载体,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社区环境。」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在社区党委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临潢家园社区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称号。

在赤峰博物馆,【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巴扎木苏用声情并茂的说唱向游客展示民族史诗【格萨(斯)尔】的独特魅力。2019年7月15日,总书记在这里观看了【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金巴扎木苏亲切交谈。

这几年,金巴扎木苏把更多精力用在了文化传承上,「我们一定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更大作用。」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在民族融合小课桌开展「巧手剪纸闹元宵」活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紧密结合实际,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为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每次考察内蒙古,每次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必谈「生态」。「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禁牧休牧」「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既统筹考虑,又锚定重点,总书记以科学的生态观、发展观,推动内蒙古生态可持续发展。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大特色种业科研,依托乡土种源及生态大数据开展草种生产、生态修复,引种驯化乡土植物200种,研发生产种子生态包、走路草坪等草产品,因地制宜修复草原、荒漠、矿山、废弃地等3000万亩。」蒙草公司负责人王召明介绍。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察看林木长势,同正在劳作的护林员们交流。总书记强调,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蒙草种业中心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圃。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的干劲更足了,通过实施退化林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构建立体、多元的生态防护网络。」马鞍山林场场长初光明介绍,马鞍山林场公益林面积已达1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8.7%。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3年,总书记来到巴彦淖尔,为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进一步把脉开方。

2023年6月6日,总书记来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新华林场土地面积5.2万亩,针对这片区域的土地沙化问题,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等工程,该区域累计造林3.9万亩。目前,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65%。

从以前种树全靠人力,到如今无人机种植等防沙造林技术的不断迭代,沙漠生态治理也实现了现代化。内蒙古人民创新探索出的「磴口模式」「库布其模式」等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将沙海绘成了丹青。

曾经的沙地经过治理已经变成耕地和林地。(来源:草原全媒)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创新模式,为210万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光伏治沙新模式,是「库布其模式」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绿进沙退’的好势头,我们要乘胜前进,继续提高种树种草、防沙治沙效率。」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吉日嘎拉图全家在治沙增绿中过上了好日子,「我要把治沙经验传授给更多人,巩固好、保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

牢记总书记嘱托,内蒙古坚持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定自觉地打主攻、当主力,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造林556万亩、种草1743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分别为年度计划的149%、134%、151%,防沙治沙面积较2022年增加100万亩以上。

——「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呼和浩特考察中环产业园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内蒙古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前景很好,大有作为、大有前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对内蒙古工作的8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有3次提及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足见总书记对内蒙古做好这项工作的期望之高、嘱托之重。

内蒙古「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势得天独厚。

乌梁素海。

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内蒙古与时俱进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向「新」发展,从「新」出发,不断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全力推动自治区能源工作「闯出新路、进入上游、奋勇争先」,努力实现「10个全国第一」,即新能源总装机、新能源新增装机、新能源发电量,电力的总装机、电力新增装机、电力发电量、外送电量,煤炭外运量、煤炭保供任务完成量,煤制气产能均居全国第一。

蒙能集团包头发电分公司王武光伏电站。

从为新中国铸盾立剑到在新时代追光逐绿,包头紧抓新能源突飞猛进的「风口」,推动科技创新,深耕光伏领域,仅用6年时间就成为全国首批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在新能源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变「光」为宝,足不出户即可「屋顶生金」。「没想到安上光伏发电的板板还能有收益呢,2023年我收入了4185元。这还是绿色能源,咱也算为环保尽了一份力!」在包头市固阳县兴顺西镇红庆德村「零碳村」试点户光伏帮扶项目收益发放仪式现场,村民马云飞笑逐颜开。

乌梁素海。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光伏新能源形成产业集聚。」固阳县委书记姚俊杰表示,当前围绕包头市做强「世界绿色硅都」目标,固阳县积极稳链、强链、补链、延链,致力打造硅材料「百亿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发展新能源,电力是主战场,电网是排头兵。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风光资源、蒙西地区电网、首府产业集聚、储能技术发展等优势,加快推进「源、网、荷、储、造」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高度融合的绿电消纳示范区。

2023年11月30日,呼和浩特市新能源「1+2+N」产业链生态联盟成立,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18家产业链企业签署了新能源产业链生态联盟战略合作协议。

呼和浩特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目标定位是建设能源资源总部经济集聚区、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通过成立产业链联盟,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各企业开展深层次和全方位合作。

蒙能集团包头发电分公司王武光伏电站。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光伏一体化企业,是全球主要光伏组件制造商之一,组件出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前五,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10%。

谈到此次加盟,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副总裁朱军表示:「呼和浩特风光资源富集,地理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2023年,我们抢抓机遇,借势而上,积极投身呼和浩特市新能源产业链建设。公司光伏全产业链项目迅速落地,深刻诠释了地企双方同向共荣、互利共赢的合作愿景。」

绿能涌动,「风」「光」无限。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实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投资突破3000亿元、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突破9000万千瓦、电力总装机规模突破2.0亿千瓦「3个突破」,力争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都惦念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014年1月,总书记到阿尔山市考察,强调:「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阿尔山旅游一定会火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赞誉,让阿尔山人坚定了依托自然风光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决心。

「原来到阿尔山旅游的以东北游客居多,现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地的顾客也络绎不绝,我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在阿尔山市经营餐饮多年的由俊丽说。

45岁的由俊丽和丈夫一直在阿尔山开饭店,过去租着不足百平米的店面。随着阿尔山旅游越来越火,2017年她买了270多平方米的临街门面房,开了「小磨豆腐农家菜馆」,收入也从原来的一年10万多元增加到2023年的70多万元。

说起近年来的变化,她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到了阿尔山旅游旺季,游客吃饭都要排队,等位翻台是我们店的常态。2023年我还买了主街上的房子准备开民宿,预计今年5月开门纳客。相信随着阿尔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我们的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兴隆。」

阿尔山自然风光。

进入腊月,阿尔山市白力嘎旅游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在为迎接龙年春节做准备。速冻赤松茸整齐打包装进保温箱,赤松茸酱组合装发往全国各地,袋装干制赤松茸在各大特产店热销……

公司总经理刘续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仅赤松茸项目2023年就带动辖区93人务工就业,发放工资81.15万元,人均增收8千元以上。」

白狼镇村民孔德财高兴地说:「采摘赤松茸是我在家门口的一份‘美差’,日工资200元,每月都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

如今的阿尔山市,做强生态旅游,发展林下经济,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幸福靠山。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考察,强调要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先锋村位于乌梁素海西岸,土地长年洇渗,盐碱化程度较高,一直都是广种薄收,严重制约当地农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

近年来,先锋村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和农民收入增长互惠共赢的多种途径,走出了一条既要保护又要发展的融合之路。

「这几年我们村大破大立实施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大范围实施了水肥一体化引黄滴灌改造工程。种地浇水算节水账,现在成了村里人的习惯。」先锋村党支部书记韩国庆说。

「原来浇一亩地需要花费35块钱,现在只用8块钱左右。水肥一体化项目切实解决了我们头疼已久的成本问题。」先锋村村民田春说。

为进一步减少乌梁素海内源污染及增加农民增收渠道,该村还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建设乌拉特前旗先锋村草饲料加工厂,利用乌梁素海水草为原料进行饲料加工,促进畜牧业发展。

通过「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先锋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分红的形式,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与农户特别是脱贫监测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解决了105户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5000元,实现了产业发展强起来、集体经济富起来、群众荷包鼓起来。

随着一项项惠民举措见行见效,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全区人民的获得感显著提升。2023年内蒙古人均收入38130元,居全国第9位。

亲切关怀情暖北疆大地,牢记嘱托奋进时代征程。让我们鼓足干劲、勇毅前行,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闯新路、进中游,以实干实绩推动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壮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来源:【实践】2024年第2期

编辑:董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李恩广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