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明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也反复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今年在江西考察时还强调要「固本兴新」。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已被广大干部充分认识;今天,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活力已在各地竞相迸发。
然而,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生命力不足、群众不欢迎的创新,并不鲜见。大致可归为四种类型,暂且称之为「四无」创新,即: 「无效」创新、「无本」创新、「无知」创新、「无畏」创新。有的创新,看起来亮眼夺目,实质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解决不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突破不了发展中的瓶颈,这属于「无效」创新;有的创新,阵势大投入多,但脱离客观实际、脱离本源,盲目推进,偏离甚至与事业的发展方向南辕北辙,最终成「空中楼阁」,这属于「无本」创新;有的创新,办法举措看似很丰富,实际上没有站稳人民立场,没有倾听人民的群众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没有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缺少针对性、实用性,群众大多不认可,这属于「无知」创新;有的创新,表面上成果喜人,实质隐藏了不少问题,或弄虚作假,或铺张浪费,或借创新之机「夹带私货」,甚至不惜违法犯罪,这属于「无畏」创新。
变形走样的「四无」创新,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原因主要有四,其一,有些干部虽创新意识很强,但创新思维不足,创新能力不够,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在创新求变上黔驴技穷;其二,有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绩观发生偏差,导致创新迷失方向,只想上级的「奖杯」不求群众的口碑,挖空心思堆砌出一个又一个创新,对迎合上级需求有效,对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无用;其三,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形式主义盛行,创新考评制度不完善,考核工作或不专业、或走过场,使一些干部有机可乘,集中精力「玩花活」、闭门造车「搞创新」;其四,监督追责制度不健全,刚性约束不够,随创新出现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成本过低。
这些变形走样的创新,危害不可轻视。一是劳民伤财,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二是为「四风」提供了新土壤,孕育了新变种,为腐败的滋长提供了新温床;三是贻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和一个单位的发展时机,甚至影响或阻碍高质量发展。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变形走样的创新,坚决防止其演变成发展路上的沉疴积弊。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新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水平。要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既看创新结果,又盯创新过程;既大力鼓励创新,又让变形走样的创新等无处遁形。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加强监管,严查 「假作为」「乱作为」,严惩相关责任人。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创新,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一切 「四无」创新,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环境和氛围,充分激活蕴藏在各界各行业中无穷的创新潜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值班编辑:严佳成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陈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