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很多,信息很杂。
评论速览,观点速达,思想速递。
这是1月30日 全国主流媒体的优秀评论速览,从这里可以感知最深刻的思想,掌握最新鲜的观点。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人民日报 评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针对供需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坚持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既要推动供给侧生产函数变革调整,培育增强「质的优势」,也要推动需求侧不断扩容增量、优化升级,巩固提升「量的优势」,努力使国内大循环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主动力。
经济日报金观平 署名评论: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需要进一步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高投资的综合效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固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部门之间、央地之间的协同配合,加强对项目资金、用地、用海、环评等要素保障,以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工人日报 评论:防患于未然不能流于口号
安全生产是大事,唤醒各方防范风险的警惕性不能靠一再发生的悲剧来倒逼。当前,各地正在开展安全生产除患整治行动,在强大压力下,可能发现的隐患不少,数字也不太好看,希望有关方面不回避、不护短,将问题整改作为夯实安全生产堤坝的机会,切实清除对隐患「习以为常」的心态。一句话,防患于未然不能流于口号。
解放日报 评论:培养更多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
今天,当我们再谈工匠精神,不能忘却其中包含的创新内蕴。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我国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更迫切。在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除了传统工艺技能,云计算、网站技术、3D数字游戏艺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也都成为比赛项目,充分反映了创新能力培养之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新华日报 评论:莫让兴趣成为束缚人生的「茧房」
社会需要的工种千千万万,总有一些工种可能不那么「兴趣友好」,总要有一些人去挑战那些不感兴趣的工作。事实上,于敏、王承书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国家需要转变研究方向,结出了丰沛的理论硕果,正是超越个人兴趣后的「化茧成蝶」。年轻人要跳出小圈子、小确幸,不做「兴趣偏食者」,对「兴趣茧房」保持自我警惕,有意识地自找「苦」吃、为难自己,主动迎接更多更大的挑战,才能在时代的宏大图景中拼出自己的拼图,赢得更加精彩的人生。
浙江日报 评论:「听劝」背后是生意经
像「伞叔」雷鹏琳一样「听劝」的老板还有很多。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他们永远不缺乏信心和勇气,永远在寻找机遇前行。国内订单不够那就出海寻找新订单,产品滞销卖不动那就迭代开发新产品,别人不屑一顾的小生意他们看准了就做……正是这种精准对接消费需求的市场意识和实干做派,总能让他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市场里把握机遇,「无中生有」「点石成金」。
南方日报 评论:文旅不妨「卷」一下消费体验
趁着争抢消费者的机会,各地不妨想一想,欢迎人家来家里玩,是否准备了周到贴心的服务?是否还存在反向抹零、收取茶位费、出租车不打表、禁止自带食品和饮料等「潜规则」?不要总指望消费者来「挑刺」,而是要更加彻底地审视自我,自己挑自己的刺,加快创造和完善放心消费环境,对市场上出现的不法行为,要尽快查处;对消费者的投诉和意见,要认真倾听;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坚决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