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核心观点: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让人民共享「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果,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正为地方发展插上双翼。这个冬天,「尔滨」花式宠游客,「冷资源」嬗变为「热经济」;【繁花】热播,带火「老上海」,不少观众从线上追到线下打卡;贵州「村超」哨声又响,为乡村振兴聚人气又聚财气。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消费火热,映照出一个地方的温度与厚度,也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统筹「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目标,追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的内涵与价值所在。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让人民共享「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果,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回望历史,中国曾错失工业革命机遇,从所谓「天朝上国」跌落成任列强宰割的「鱼肉」,「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使中国人在物质领域追赶世界的渴望极为强烈。但同时,精神领域的「警钟」也声声入耳。上世纪80年代,我们看到改革开放迸发出惊人的活力,但也意识到「打开窗户,在阳光和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也会飞进来苍蝇和蚊子」,必须始终保持理想信念坚定。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从确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到「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再到「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
今天,人文与经济相互激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并进,已在神州大地次第花开。在苏州,一面江南气韵浓厚,一面产业地标耸立,人文优势正转化为城市动能;在台州,和合文化浸润在经济、社会、生态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项项可感、可品、可示范的共富标志成果;在福州,「三坊七巷」于保护中「活化」利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也促进了文商旅融合发展。
当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质量文化产品生产不足,还不能匹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着眼未来,我们既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厚植物质基础;同时又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康庄大道并非一马平川。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梁瑜)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