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农村养老,现实中主要是幸福院、敬老院,前者主要是娱乐性质,后者是兜底的生命保障。幸福院的教训表明,互助养老不宜集中,而是化整为零,应以生活为本的思维代替养的思维。此外,临终关怀应该被国家重视
1.国家养老的手段
国家养老在农村有两种体现形式:敬老院、幸福院,商业性的养老机构在农村几乎不存在,而限于在县城区域。
敬老院只针对五保老人,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事业,让这些老光棍们有家可归、有热饭可吃、有衣能穿,起到兜底养老作用,彰显的是人道主义精神,将这部分老人集中起来养老,也非常符合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意识形态特征。
幸福院在乡村搞的最为火热的。起源于河北邯郸,主要是村级养老,提供床位、饭菜、娱乐设施,主打一个互助养老,适度收取费用。国家大力推广幸福院, 盖国家以为养老问题迫在眉睫,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成型的养老模式不多,幸福院是局部试行较为成功的一种,因而疫情前的几年,全国各个省份都在推进幸福院。
2.国家养老的效果分析
主要是政策落实的效果,一个是敬老院,一个是幸福院。
敬老院的历史作用——对老人的生命保障的事业是非常值得,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执政逻辑。这个算是功劳,其实,更像是责任。做的好,属于应该。
幸福院,就两说了。x村曾经搞的特别好,幸福院是租的房子,刚好处在村中心,里面的麻将、象棋、电视,吸引了村里很多老人。可惜,因为疫情中断了,后续因为付不起房租而关停了。即便不是疫情和财政原因,有的依托学校、免租的民房,效果也并非都好,都持续下来。
幸福院的起源于河北,这一互助养老模式得到民政部领导的青睐,建议其他省份因地制宜去推广。即便在这发源地,河北一些大学的老师(张岭泉、赵志强)研究这个,就提出不少幸福院荒置,老百姓看着寒心,当然一些村确实成功了,创新性提出互助养老的农村模式,切实解决了问题。
但在河南省的农村x村被关停,相邻几个村也是断断续续,好的不多,差的不少,需要进一步分析
3、进一步分析幸福院的模式并评价效果
河北管住,实际是离家但没离村。河南省的县城各自发挥,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离家入院收费,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文化问题,中国自古是靠着儿子在家养老的。所以,河南的幸福院主要是娱乐的,要求床位只是午休的,提供伙食需要收费,大一点的行的通,小村根本行不通。因为那里饭菜再好再实惠,愿意花钱的老人也不多。
幸福院是互助养老,实际是互助娱乐,凑在一起打麻将、下棋等。幸福院解决的是公共娱乐问题,这样一明确,评价就好说了。
幸福院的积极意义在于文化价值——引领农村养老思维和方式的变革,实际价值则是有些亏本——投入多、见效少,正是基于此,笔者之前发表文章说
大多数老人不需要养老
养老是大多数老人的污名化
。国家投入不少,建一个就给钱,运行一个也给钱,解决的是娱乐问题,持续搞下来的不多,起到的养老功能有限,惠及老人不多。像x村搞好的,是少数,最终也没能成功。就迫使笔者思考幸福院的转型
4.农村养老的转型——从「养」转向生活
农村养老发乎两端,敬老院是国家责任,必须坚持,这部分老人需要养,需要以集中的方式来解决。
幸福院要变,幸福院涉及的老人不需要养起来,不能用养的思维,不应该集中,而是化整为零。
财政是幸福院关停的原因之一,当然核心是幸福院的养老模式与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主流方式相冲突。既然幸福院解决的是娱乐,或者彼此结合的社会性,放在财政约束的背景下去解决。
幸福院解决的老人互助养老,与其说是养,我认为这部分老人不需要养,但并不代表国家不需要履行责任。问题在于区别于幸福院的方式,要化整为零,进入生活。
具体说来,就是在农村长聚在一起唠嗑的地方,安置一些露天座椅;在村中老人常去或方便去的地方,安置一些象棋露天桌椅。别看这小小两项村室,就可以解决甚至替代幸福院的娱乐问题,这就是用方便生活的思维替代养的逻辑。
4.其他建议
跟这河南师范大学一个老师调查村医发现,农村老人很少在医疗方面享受到国家提供或国家支持提供的临终关怀,此外在x村发现,老人临终时,养老机构多是让家人带回家,重又面对临终关怀的国家缺失。
当然,临终关怀的家庭层面肯定是极为普遍的。中国没宗教,以家庭为重,不像西方,快死了找的是宗教人员。
想起幸福院的巨大消费,效果可以用方便生活为本的微小投入去替代,不禁更加感慨临终关怀的缺失,因为把幸福院的钱投一点到这个方面,就容易有可视的效果。让老人走的更少痛苦,也是打通养老的最后一米,补上终点,实现对生命全过程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