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10月国家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了保障养老待遇计算方式的有效衔接,国家制定了10年的过渡期。
2024年10月过渡期即将结束,结束以后的公务员和事业编的退休人员,养老金会迎来哪些变化呢?
有人说,这是公平的胜利;也有人哭诉,体制内的「铁饭碗」也开始生锈了。
还有不少年轻人冷笑着问:「不是挺好的吗?轮到你们体制内的人感受‘社畜’的滋味了。」
10月份养老金完成并轨,体制内退休待遇真的会大幅缩水吗?
一、双轨制
要说「双轨制」,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养老金制度,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产物。
什么是养老金并轨?
2014年10月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即体制内和体制外并行两套养老金制度。
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
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退休后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退休金;领多少主要跟职务、职级、工龄等挂钩,职务职级越高、工龄越长,领到的养老金就越多。
体制外(企业职工)退休制度:
个人和单位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退休后由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支付养老金;领多少主要看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因为制度不同,体制内人员的养老金一般可以达到退休前工资的70%-90%,体制外人员则只能领到退休前工资的30%-40%,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退休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月养老金轻轻松松过万,甚至比一些年轻人的工资都高。
这种「旱涝保收」的模式,让体制外的企业职工眼红得不行。
再看看体制外的养老金制度:企业员工在职时每个月都要缴社保,到了退休却发现,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后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只有40%左右。
也就是说,你在职时工资1万,退休后到手可能只有4000。
而体制内呢?替代率高达80%-90%。同样是1万的工资,退休后能拿八九千。
这种悬殊的待遇差距,直接催生了「双轨制」这个广受诟病的现象。
二、为什么要并轨?
如果只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公平」。
但公平并不是唯一的理由,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考量。
很多人觉得,体制内的人「吃肉」,体制外的人「喝汤」,甚至连喝汤的资格都悬。
再加上近年来社保基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年轻人缴纳的社保越来越多,拿到的却越来越少。
很多人开始问:「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养了一个基金,最后却养的不是我自己?」
中国的社保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模式,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年轻人缴的钱,用来发给现在的退休人员。
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超想象:一边是退休的人越来越多,一边是年轻人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下,养老金的「池子」迟早要见底。
养老金并轨是为了解决双轨制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改革措施。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其长远目标是实现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三、并轨后,体制内的人真会「缩水」吗?
关于养老金并轨后体制内人员的退休金是否会缩水的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和分析。
从一些证据来看,养老金并轨确实可能导致体制内人员的退休金减少。
由于并轨政策的实施,体制内人员的养老金可能面临缩水的风险,特别是在2024年10月之后退休的新人和中人,他们的养老金待遇可能会降低。
这是因为并轨后,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将统一,而体制内人员过去享受的高替代率(如80%至90%)将不再存在,需要自行缴纳社保,导致养老金减少。
然而,也有证据表明,并轨并不一定会导致养老金大幅缩水。
例如,有的网友分析说,尽管并轨后体制内外的缴费方式和计算方法一致,但最终养老金的多少还取决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等因素。
最后说两句
养老金并轨,像是一次「重新洗牌」。
但说到底,这副牌还是那副牌,规则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彻底颠覆。
对体制内的人来说,可能少了些「优越感」;对体制外的人来说,也未必多了多少「获得感」。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场改革最大的意义,或许就是提醒他们:未来的养老,自己才是最靠谱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