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和衷共济 同心共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4-09-27新闻

2024-09-26 17:21

来源:国家民委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天山脚下繁花似锦,黄河源头处处欢歌。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新疆伊犁州、博州、昌吉州、巴州、克州,青海果洛州、海西州等纷纷迎来建州70年,各族儿女共庆盛典、共享荣光。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地区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边陲末梢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新征程上,鼓点阵阵。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意气风发、阔步前行。

深情牵挂,殷殷嘱托——

「脱贫,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民族地区,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从茫茫林海到草原牧区,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这承诺掷地有声,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昭示着攻坚克难的决心。

甘肃布楞沟村引水修路建新村。图片来源: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从甘肃布楞沟村引水修路建新村、昔日「悬崖边」村过上好日子,到「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新疆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建强党支部、带领群众「幸福日子如蜜甜」,到云南独龙江乡独龙族摆脱半年大雪封山、实现整族脱贫……

通过产业扶持、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等政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这些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有这样一幕动人的场景。

走上领奖台,四川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激动地对总书记说:「乡亲们非常想念您,让我再向您道一声‘卡沙沙(谢谢)’。」

曾经的三河村,行路吃水、用电通信、上学就医……样样难。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和干部群众围坐火塘边,共谋脱贫之策。一年后,难题一一解决,村民们从深山搬进平坝子上的新村,家家户户贴着:「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几赴民族地区考察,亲自擘画现代化建设蓝图——

在内蒙古,提出「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

在新疆,提出「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

在宁夏,提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民族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找准在国家全局中的发展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发挥独特优势,积极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畲乡景宁发展新篇章。」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回信,饱含着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如既往的深情牵挂,激励着各族干部群众奋勇前行。

景宁县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探索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国家民委确定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以来,包括景宁在内的各试点地区,先行先试,着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感恩奋进,踔厉笃行——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方向)(简称「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和美村寨建设、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惠民生、暖民心项目,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各地在用好资金、搞活项目之时,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2024年4月广西传统民族节日「三月三」期间,来自全国的游客与梦呜苗寨村民一起庆祝节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民宗委供图

广西投入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6亿元,打造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39个。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个试点,带动一片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金秀瑶族自治县让民族村寨「富」起来、「美」起来、「旺」起来、「聚」起来;兴安县「华江九寨」成功引进60亿元的休闲康养旅游项目,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钟山区,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通过网络平台举行「红石榴就业行动」合作签约暨企业联盟「直播带岗」招聘活动。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供图

江苏深入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截至今年7月,全省13个设区市的410家企业,累计面向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提供3.45万个就业岗位,用就业「活水」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

江西创新开展民族乡村「富口袋+富脑袋」行动,在11个乡村先行先试,聚焦产业、文化、生态振兴等,建设一大批「和美村寨」,让各族群众实现口袋「鼓囊囊」、精神「亮堂堂」。

贵州推进民族手工业品牌提升行动,把丰富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2021年以来支持70多家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实施技能培训、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等项目,助推民族手工业产业提档升级。

我国幅员辽阔,在长达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中,有1.9万公里分布在民族地区。9个边疆省区居住着全国60%的少数民族人口。近年来,国家民委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边疆特产销全国」、「科普边疆行」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带动社会各界爱国支边,积极投身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实践,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内蒙古阿尔山市带动农牧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乡乡有产业、村村有特点。截至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53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1亿元,来自全国的游客和当地各族群众在共享美景中增进了解、结下友谊。

吉林扎实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万企兴万村」行动,引进「民营企业进边疆」项目149个,推动35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边境村,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民营企业和边疆民族地区双向奔「富」。

云南统筹投入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各类建设资金136.8亿元,在4000多公里边境线沿线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各村集体经济均达10万元以上,农民收入年均增长23%,绘就了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动人画卷。

「我们的幸福生活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大家的团结奋斗。」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芒库村老支书俄松,亲眼见证了几十年来阿佤山乡巨变。他的话,道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心声。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从天山脚下到彩云之南,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干部群众携手谋发展,各方力量汇聚边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融入全国「一盘棋」,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儿女心向党」的时代华章。

团结协作,共同富裕——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上海的叔叔阿姨改变了我的人生。」在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上,藏族学生尼东拉毛说。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尼东拉毛所在的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尼东拉毛向总书记讲述了家乡的变化。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对口支援果洛州的上海市与青海投资1.45亿元联合创建的。在这所学校,约70%的学生像尼东拉毛一样来自牧区。

尼东拉毛说:「正是这所学校的建立,让我有机会走出草原,来到省会城市读书,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志向更加远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所中学考察时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发达省市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东西部扶贫协作也拉开大幕。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格局不断深化,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幕幕「先富带后富」的生动实践,也浇灌出更娇艳的民族团结之花。

同心援疆硕果累累——

一段段公路、一座座机场、一条条铁轨,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将天南海北的游客送到大美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绿洲伽师县,树上刚刚摘下的新梅,通过空运两天内就送到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住安居富民房、走柏油路、喝自来水等,已成为各族群众生活的「标配」……

近10年来,各援疆省市累计安排援疆(含兵团)资金近1700亿元,1100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改善,200多万劳动力稳定就业,新建和改扩建学校2100余所,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新疆迎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建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

对口援藏同心筑梦——

珠峰脚下,西藏日喀则白朗县温室大棚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本地种植的新鲜蔬菜;藏北高原,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点亮了高海拔农牧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班公湖畔,阿里日土县白绒山羊基地让「一根羊绒」孕育了一个产业……

近年来,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将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援藏力量招商引资,成立公司生产纯手工藏毯,同时还聘请藏毯手工艺人,为当地群众教授编织技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新华社记者 旦增

对口援藏30年来,先后有10余批、近1.2万名干部人才奋战在青藏高原。10年间,「电力天路」已覆盖全区,4G网络通达率99%,移动支付、「直播带货」成为生活日常。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对口援藏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作格局,西藏也由此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今年9月19日,全国民委系统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按照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与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的部署,会议全面总结全国民委系统对口援藏援疆工作成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部署下一步工作。

东西部协作山海情深——

宁夏利用气候优势,成为福建葡萄酒原材料种植地;四川乌蒙山依托水电资源,为沿海地区纺织业转移升级提供条件;云南的咖啡、核桃、菌菇等农副产品与上海市场精准对接,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闽宁镇贺兰红共享酒庄。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随着东西部协作范围不断扩大,涌现出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下活了「一盘棋」,畅通了「双循环」,也促进了各民族「三交」。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让各族人民心靠得更紧、情变得更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极大增强。

走过万水千山,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放眼神州大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一家人」更好的日子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