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发言,在不少人看来可能显得略微「拧巴」。
我个人的观点,分两方面说吧:
一方面,下游总装和系统集成同样有技术含量,小米一路走来为行业做出了不少贡献,整体看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一部分,我个人坚决反对将小米视为「买办」、「组装厂」等言论;
另一方面,雷总亲口承认友商研发实力更强,部分极端粉丝却经常贬低甚至蔑视,甚至雷总和小米高管也在自研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横跳和双重标准,我认为日后需引以为戒;
1、下游总装和系统集成同样有技术含量,小米一路走来为行业做出了不少贡献,整体看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一部分,我个人坚决反对将小米视为「买办」、「组装厂」等言论;
说起来,中文互联网一直有种怪象:
凡是中国没有掌握的技术都是「核心科技」,凡是中国占据优势的产业都是「落后产业」。
连带着,国内HOVM等手机厂商也没少被诟病「内卷」、「组装厂」、「没有核心技术」。
华为因为麒麟芯片知名度都比较高,这方面相对好一些。
但即使是华为,在重点发力影像,开辟多摄和计算摄影赛道时,也没少被喷「营销噱头」。
但事实上,我从在知乎创作第一篇长文开始,就始终强调下游总装和系统集成的商业价值:
原文我曾提到一个反直觉的现象:大多数行业与产业链,都是最下游的终端环节商业价值最高。
当然有一点原文章也提到了, 不同行业,不同产业链,上下游营业额、话语权与利润分配是不同的。
ICT、半导体等部分产业,上游核心零部件行业集中度极高,在产业链中议价权也极强。
这就导致,部分高度依赖核心芯片的行业(典型例子就是PC),下游也确实跟「组装厂」差不太多了,也就是挣个辛苦钱。
而且有一点应该承认,相当长时间内国内智能手机行业存在「缺芯少屏」的顽疾。
直到京东方在艰难中逐步崛起,海思麒麟芯片一步步趋于大成,华为高端建设稳步推进,这种情况才有明显改观。
但是话说回来,移动互联网作为席卷全球的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最重要、最核心的硬件载体,毫无疑问也是新兴的重要产业。
相当长时间内,智能手机产业都贡献了巨大的经济增量,也为从业公司提供了海量的市场机遇。
更进一步说,智能手机产品集成度高,下游总装集成的技术含量更高,产业附加值也相对高一些。
所以,尽管OVM等厂商高端建设一直不太顺利,绝大多数时候也是比较赚钱的。
在主流手机厂商中,小米一贯以「良心」、「厚道」、「性价比」著称。
雷总甚至代表小米董事会明确承诺,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狠狠为小米圈了一波粉。
然而有一定财务常识的人都知道,「硬件综合净利润率5%」在制造业是多高的标准。
全社会范围看,达到甚至超过这一标准的制造业公司,即使不说是凤毛麟角,至少也可以说是百中无一。
对比PC行业,同为世界500强之一的联想,也算得上是行业巨头了吧?
然而从财报来看,联想净利率长期在2%~4%之间徘徊,就更不用说「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了。
所以哪怕从最基本的盈利角度考虑,将小米贬低为「组装厂」,我认为明显是过了。
更重要的是,小米作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对我国智能手机产业发展是有不少贡献的。
小米开创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是迄今为止线上手机市场销售模式的鼻祖。
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可以说是小米对全行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影响极为深远。
我们熟知的一系列线上品牌,包括但不限于360、乐视、小辣椒乃至曾经的荣耀和如今的IQOO、Realme,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小米的影响。
小米开拓并完善的「参与感」营销模式,更堪称互联网营销的教科书。
夸张一点说,「参与感」营销模式堪称划时代级别的产品。
现有互联网品牌仍在使用的诸多营销套路,相当多的部分仍然没有脱离「参与感」的樊笼。
还有小米开创的米家生态链模式,对小米自身IOT业务发展和相关制造企业品牌升级,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论实力、论贡献,小米都算是国内相当优秀的企业。
小米发展智能手机产业,在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大量出口赚取外汇。
小米在产业链下游终端的品牌塑造,以及IOT产品的生态链模式,也帮助了中国制造成长和提升品牌附加值。
自始至终我都强调,小米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一部分,绝不是买办。
总装和系统集成,并不一定没有技术含量,更不一定没有商业价值。
2、雷总亲口承认友商研发实力更强,部分极端粉丝却经常贬低甚至蔑视,甚至雷总和小米高管也在自研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横跳和双重标准,我认为日后需引以为戒;
我个人有一种不成熟的想法:OVM主业从事智能手机行业,某种程度上是既幸运又不幸;
幸运的地方在于, 移动互联网革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增量,成长起来的智能手机行业龙头在国内范围内无疑是佼佼者;
这方面上文分析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不幸的地方在于, 智能手机行业龙头实在太强了,夸张点说强到令人绝望;
雷总拿来当正面案例的苹果、华为、三星,恰好也是智能手机行业公认的「御三家」。
三星姑且不提(毕竟国内市场基本出局),苹果和华为至今仍牢牢把持着国内高端市场,且各自均有难以动摇的优势。
苹果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消费电子公司,资金实力、技术积累和品牌形象都非常强。
大多数行业高端市场毛利高但出货量不高,往往不是利润最大头。
但是在智能手机行业,情况有些特殊。
苹果凭借创新的产品力与多年积累的品牌形象,实现了高端和超高端的大规模走量。
苹果高端旗舰出货量,比一些国内厂商中端机出货都多……
历代iPhone全球销量数以亿计,攫取了难以想象的超额利润。
多年来仅苹果就拿走了全行业过半的利润,我印象中最夸张的一年, 苹果攫取全行业九成的利润,苹果三星两家利润占比超过100% 。
也即是说,当年除苹果三星之外的所有厂商加起来,总体上竟然是亏本的。
苹果夸张的影响力,使得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高端市场是「既有量又有毛利 」的金矿。
所谓「 高端市场吃肉,中端市场喝汤,低端市场吃残羹剩饭 」的描述或许略显夸张,但也说明了残酷的现实。
甚至于,苹果仅凭AirPods一条副产品线,所得利润就比OVM加起来还多。
你告诉我,这还怎么玩?
菊厂这边,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华为在通信、云、AI、芯片设计等硬核科技领域均有极高建树,在消费电子领域取得的成就也非常瞩目。
不论是技术实力、研发投入还是管理体系,华为可以说都是国内最顶尖的水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极其特殊的股权分配体系,使得菊厂可以集中常规企业难以想象的资源投入研发。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将绝大部分股权分红都交给团队,对员工收入有明显帮助;
华为长期不上市,又使得菊厂可以不在意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研发。
这就使得,菊厂的研发投入规模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在国内更是极其突出的水准。
说难听点,菊厂一年研发投入规模,差不多够小米折腾十年的……
与庞大研发投入相对应的是,华为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
通信领域就不多说了,华为中兴等企业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成为全球巨头,我估计大家或多或少也都听说过。
如今半导体领域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大陆唯一一家曾杀入世界半导体前十的企业,华为海思更是国内举足轻重的玩家。
海思麒麟芯片数码圈近乎人尽皆知,但麒麟芯片仅仅是海思庞大版图的一角。
昇腾AI芯片、凌霄路由芯片、鲲鹏服务器芯片、鸿鹄电视芯片……海思的芯片设计横跨诸多领域,覆盖大大小小各类产品。
如果将目光聚焦到背后的芯片研发团队,差距更是触目惊心。
稍微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通信设备是当代社会重要的信息基座,这个领域华为需要跟 诺基亚、爱立信 等老牌巨头竞争;
智能手机及操作系统也是重要的产业,这个领域华为的对手是 苹果、三星和谷歌 ;
SoC是智能手机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这个领域华为面对的是 苹果、高通和联发科 ;
AI大模型的热潮带动了高性能计算卡的需求,这个领域菊厂要迎战 英伟达 ;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催生车载算力芯片市场,这个领域海思MDC套件面对的还是 英伟达;
智能电动车的浪潮下车机芯片越发重要,这个领域又是菊厂跟 高通 对垒;
甚至说远一点,鸿蒙PC预计要上自家的芯片,这个领域多年来的霸主一直是 英特尔 ;
即使不考虑制裁下还要分心半导体制造,菊厂一家企业要跟多少美国科技巨头对垒?
其实这两年还好一点,得益于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成长,较为成熟的芯片团队在各大企业中逐步涌现。
但是在早期,海思的芯片人才聚集可以说极为夸张。
我就这么说吧,早期不短的时间内,如果要在大陆从事较为先进的芯片设计研发,对应的就业岗位几乎别无他选。
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陆所有其他半导体设计团队绑在一起,恐怕都赶不上海思一家。
你告诉我,这还怎么玩?
雷总是明白人,他也亲口承认了跟友商的差距。
然而在【参与感】的营销下,总会有少数极端粉丝各种贬低甚至蔑视友商。
在这方面,我之前回答提到过一些:
这里我也不多说,只说说少数极端粉丝的行径:
对于高端积累相当雄厚的果子,这些人有没有嘲讽过「宗教」、「自适应」?
对于研发投入和成果显著领先,这些人有没有嘲讽过「海军」、「爱国营销」?
甚至于,按照雷总发布会引用的信通院统计,OPPO的专利积累也是超过小米的吧。
然而这些人在过去多年中,有没有嘲讽过「厂弟厂妹」、「明星代言」、「智商税」?
这还不算,业内著名「第三方」跑分机构安兔兔,实际绝对控股股东是谁大家都清楚。
当初安兔兔官微跟网友吵架,一怒之下发长文称麒麟芯片是「公版架构」,不算「国产芯片」,当时也是引发不少诟病。
如果说上述还只是极端粉丝或子公司的言论,并不能完全代表小米的态度;
那么小米高管在自研问题上的反复横跳与双重标准,可能更容易引发诟病;
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卢伟冰的猪肉论,当初「猪肉论」在知乎乃至全网可谓引发热议。
在知乎的相关问题下,至今仍然能看到很多人为卢伟冰的言论开脱,认为卢本伟实际上只是指责友商性能差,性价比低,却以自研为挡箭牌忽悠消费者,本意并不是嘲讽自研。
卢十瓦原文究竟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不争论。
就算他不是嘲讽自研,单纯只是说友商性能差性价比低好了,我就想问一句:
当年搭载澎湃S1的小米5C,同价位性能如何?算不算好用?
当年小米是怎么说的?有没有嘲讽自家的澎湃是「不好吃的猪肉」?
至今我都能看到,有人在专栏文章中孜孜不倦的辟谣「冉冉中国芯」。
我还是退一步,就算当年雷军出席联芯的活动并非为小米宣传,「冉冉中国芯」的确有争议。
那小米手机官方微博上至今还挂着的「小米中国芯」又该怎么算?
芯片到底是不是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
自研是否值得称道?到底该不该宣传自研?
友商宣传是「信息不对称」,自家宣传是「小米中国芯」;
友商产品是「全球供应链」,自家产品是「软硬件全自研」;
友商自研是「难吃的猪肉」,自家产品是「掌握核心技术」;
这还只是仅仅局限在「自研」一个领域的口水战,如果谈论产品,那小米「反复横跳」、「回旋镖」的案例简直数都数不清。
所以从我个人角度,建议小米采用更长远、更科学的方式逐步构建品牌。
一些短视和极端的营销措辞,长期看可能对品牌建设不利,日后需要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