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2024-07-16新闻

文|陈江生

提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既要坚持守正,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守住根本方向不动摇;也要坚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推陈出新,该破的坚决要破。只有通过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确保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实现新创造、新突破,不断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

在2024年5月23日与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价值取向和方法路径。我们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找准改革重点和方向,把握好正确的方法论,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就要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既牢牢抓住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又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并着力破解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牢牢抓住改革发展的总目标。目标是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把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问题,时刻围绕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核心,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制度保障。一定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国家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同时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当前妨碍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卡点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虽然我国当前抓改革有利条件不少,改革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等各方面也颇为坚实,但我国的改革目前已经进入深水区,容易的改革基本上都已完成,剩下的很多是躲不开的「难啃的硬骨头」,具体来说,一些体制机制的弊端还未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这也印证了深化改革中「深化」二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清晰鲜明地坚持问题导向,在改革中分析清楚哪些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哪些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哪些是资源不足的问题,集中解决掉一个个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紧紧围绕那些妨碍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卡点问题,精准施策,靶向治疗。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扫清障碍。唯有对尖锐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解剖,才能促使改革往前推进,把改革推向深入。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准确把握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领域和环节。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妥善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不能主要矛盾一转化,就忘了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发展的根基,是解决当前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勇于、敢于、善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高度契合,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在注重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也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善于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使各方面工作相互协调和促进。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要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统筹谋划好教育、文化、社会、生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通过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聚合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

「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幸福感和切身利益的生活问题,从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找切入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注重从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育、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统筹改革思路,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要把是否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还是提升公共服务等都应以是否有利于人民幸福为衡量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人民的改革。这样的改革要有善于向人民问问题,做到人民关心什么,改革就推进什么的精神。要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改革举措,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改革方法,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深入调查研究,在重大改革问题上加强向基层和一线的调研。这样的改革还要有善于积极完善人民参与改革机制的主动性。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群众参与,将健全群众参与机制纳入改革顶层设计中,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作用,主动联系群众支持和参与到改革中,不断为巩固和扩大深化改革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

坚持守正创新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既要坚持守正,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守住根本方向不动摇;也要坚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推陈出新,该破的坚决要破。只有通过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确保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实现新创造、新突破,不断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在胆子大之前,要先做到步子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坚持在新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各项体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到改革中来,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就能够具有稳定的、深厚的、不可动摇的根基和力量。

善于守正者强,勇于创新者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守正,更要勇于、敢于、善于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在实践中创出新办法。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优化人才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阵地;突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将新兴领域改革作为重点,完善资源共享、需求对接等方面的制度,进而促进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以大开放重建大发展,切实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时时刻刻以总目标为引领,找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把牢价值取向,运用好正确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

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