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答案,要请。
这几年能感觉到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首先,大众审美确实有不小的提升,很多业主也更喜欢获得比较有品质的生活状态。其次就是设计行业可能也有些许「觉醒」,慢慢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设计师。
接触到的两类比较明显的业主;
一类是改善性住房的,已经折腾了两三次房子,不论是因为二孩三孩还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换房子,每次都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希望获得比较专业的设计和指导。
第二类就是85后,当85后这类一直处于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群,结婚生子又拥有一定消费能力,他们的居住理念、消费观念以及知识付费的认可,也更愿意接受付费设计。
以前比较陈旧的设计理念或者方式更趋于模板化,什么地中海、欧式、美式等等,每套的效果都大相径庭。并且以前大家对设计的需求就是只要做的好看,并不过多的考虑「人文」。
现在我们却反过来,更注重考虑「人文」。居住的业主本身的生活习惯,爱好、动线、使用舒适度、灯光、朝向采光与空间的关系、材质的肌理和质感、整体效果、预算的合理规划、细节以及设计的落地性等等。设计这件事早已经不是只需要画图这么简单的了。
不过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大部分没有找设计的业主基本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没这个需求也不愿意花这个钱,二是预算不允许。
前者是打心底就不认可设计的价值,或者自己本身就有一定经验觉得自己能搞定,还有就是简装也不太需要什么设计。很多业主对设计的理解还停留在「设计师把图做漂亮就行」的阶段。
这种情况我遇到的比较多,很多子女想找设计师设计,来咨询我们。一聊,父母不接受,他们觉得没必要,所以子女只能妥协,因为主要是父母出钱。
第二类确实就是妥协预算,
这类也比较常见,每年都会劝退不少业主。以毛坯房为例我们建议的装修预算是不低于3000/平,如果对设备、材料和家居的品牌及材质要求更高,那成本应该也会越高。以100平的户型为例,如果你还准备装中央空调、新风、暖气,预算也才20W,可能这一堆设备就要六七万,还能剩下多少钱了来买材料、家居、施工。
当然,并不是说预算低就没有请设计师的必要,而是要合理核算成本。装修总预算越低,在设计费上的投入就最好控制在5%以内。预算充足一点,设计费预算也最好控制在10%以内。
比如;
还是100平的户型,设计费预算花了3W,不论动线、收纳、灯光、材质、软装效果等等都做的非常好,最终受制于预算也只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大幅度的超预算,要么效果完全没达到预期。
最现实的问题是,可能设计效果需要用的到无框筒灯、条灯、线型灯就要一万多,而你只能把这个预算控制在3K以内。
所以, 如果有预算,我们就尽量不要想着省这个钱,
如果, 没有预算,我们就要想怎么才能省这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