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中国航空工业以79吨的起飞重量创造了轰-6这个里程碑,如今怎么170吨级的轰-20却迟迟不见踪影 ?
这个问题不禁让人疑惑,以中国如今的航空工业实力,造一架大飞机真有这么难?
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轰-6从一个「舶来品」成长为中国空军的中流砥柱。
1968年12月24日,它在阎良完成首飞,短短一年就开始批量生产,成为了海空军的主力轰炸机。
要知道,轰-6并不是凭空而来。
它的前身是苏联的图-16中型轰炸机,当时的航程只有7000公里,载弹量仅3吨,和美国的B-52比起来根本不够看。
说到轰-6的性能,最初的数据可不怎么出众 。
79吨的起飞重量,9吨的载弹量,7000公里的航程,作战半径2300公里,这在现代战机中都算不上拔尖。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平台,在中国工程师手中玩出了新花样。
空军的轰-6K、轰-6N,海军的轰-6J,每一次升级都让这个老伙计焕发新生。
现在的轰-6可不是当年那个「小弟弟」了。
特别是轰-6N,装上了空中加油系统后,航程直接突破了1万公里,载弹量也增加到12吨以上 。
有意思的是,军迷们都在打趣说,26个英文字母迟早会被轰-6的改进型用完 。
这个笑话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创新能力。
但说回轰-20,这个呼声很高的隐身战略轰炸机却迟迟不见踪影。
2016年军方首次公开提到它,到现在都过去8年了。
再看看其他「20家族」成员,歼-20、直-20、运-20都已经亮相,唯独轰-20还在「憋大招」。
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的动作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他们正在开发B-21隐形战略轰炸机,这个新对手的出现,很可能影响了轰-20的研发方向 。
有分析认为,轰-20最快也要等到2030年才能服役 。
这背后,是不是真的存在技术瓶颈?
再仔细想想,中国还在同步研发一款歼轰-XX系列战斗轰炸机。
这会不会是轰-20「姗姗来迟」的另一个原因?
其实,造轰-20并不是技术问题。
运-20证明了我们能造大飞机,歼-20和歼-35证明了我们掌握了隐身技术 。
别着急,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精益求精。
面对B-21这个新对手,轰-20需要更多时间来完善自己。
再说了,如果真如传言所说还有一款歼轰-20战斗轰炸机在开发,调整亮相时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回头看看轰-6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后来的自主创新,中国航空工业用了半个多世纪打造出了一个传奇 。
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造轰-20,而是如何造得更好。
毕竟在现代战争中,光有数量可不够,质量才是关键。
造轰-20就像煲汤,火候到了自然就好。
与其着急,不如让它再多炖一会儿,炖得更香更浓 。
这么看来,轰-20的研制进度并不慢,而是在为一个更完美的亮相做准备。
它的出现,一定会让世界眼前一亮。
在等待轰-20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关注中国航空工业的每一步进展 。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重量级选手一定会惊艳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