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与「核大国」仅一步之遥?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没能造出原子弹?

2024-07-20军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军事科技更新迭代的时代。二战后期,美国率先制造出原子弹,并且投入实战,成为世界上首个核国家。战争结束后,苏联、英国、法国、中国也加紧核武研制,最终也都成为拥核国家。

然而,在二战初期大放异彩的德国,却最终没能制造出原子弹,这似乎有些意外。毕竟,德国是数一数二的军事工业大国。其实早在1939年,德国就秘密启动代号「铀工程」的核武计划,并得到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利益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德国军事科研部门汇集了众多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包括维尔纳·海森堡、奥托·哈恩、弗里茨·斯特拉斯曼等。德国不仅机械制造和化学提炼能力强大,还占据着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大铀矿,以及在挪威拥有最先进的重水生产系统。

然而,德国最终没能制造出原子弹。1942年,希特勒决定削减对核武项目的支持,1944年,德国的核计划几乎完全搁浅。直到1945年5月柏林被苏联红军攻克,德国的原子弹也仅仅停留在图纸上的构想。那么,作为二战初期表现最为亮眼的国家,德国为何最终与「核大国」地位饮恨擦肩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军事战略思想的制约。二战初期,德国凭借「闪击战」战略战术取得辉煌战绩。1943年战争形势扭转后,希特勒又改变眼光,将重心放在研发周期短、战果见效快的武器上,例如V2导弹。

而与之相比,核武器研发周期长,不符合德国军方高层的战略需求。1942~1943年,希特勒甚至下令停止所有需要5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的超级武器研究计划,这直接影响了核武器的研发进度。

其次,是种族主义政策导致的军工人才流失。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政策,导致大批拥有真才实学的少数族裔学者流亡海外,其中包括许多在核物理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学者,如爱因斯坦等。这些科学家的离开,无疑削弱了德国的科研实力。

而留在德国控制区的科学家,出于对希特勒政权的不信任或反感,也故意拖慢了核武器的研发进程。例如,维尔纳·海森堡在估算制造原子弹所需铀量时,可能刻意夸大了数字,以阻止纳粹德国掌握核武器。

最后,是苏军的消耗和盟军的轰炸。自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残酷的战事与巨量的消耗,迫使德军将大部分军事资源转移到东线,加紧坦克、战机、火炮等常规武器的制造,客观上占用了研发核武器所需的资源。1944年苏军在东线发起十次斯大林突击后,德军彻底处于守势,连战线都坚守不住,更遑论军事研发。

而与此同时,盟军也频频轰炸德国后方的军事工业基地,摧毁众多重要的科研场所和工业设施。此外,盟军还通过情报战和突击渗透行动,破坏德国的重水厂和石墨反应堆,进一步延缓了德军的核弹研发工作。

综上所述,尽管德国在核弹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和努力,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该项目最终在二战结束前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随着德国的战败投降,其核弹研发计划也随之终止。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二战德国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