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粉丝朋友们都看过不少关于二战太平洋战争的影视作品,对美日军队在各场夺岛作战中的表现有所了解。当然了,国内的种种抗日剧更是层出不穷,抛开某些动不动就「手撕鬼子」或者「单兵超人炸炮楼」的抗日神剧不谈,在一些剧情且服化道设定严谨的抗日战争影视作品中,对中日两国军队的步兵装备和火力强度之比也有着较为详实的描述。而在谈及步兵装备与火力投射能力时,估计许多人都能脱口而出一句「美军步兵班的整体火力完虐日军,M1半自动步枪和M1918A2自动步枪压制‘拉大栓’的三八式步枪没问题」。确实,这么说也没什么错,但多少还是有点不全面。原因很简单,美军地面部队刚开始在太平洋岛屿作战时,其实单兵装备也和日军甚至是中国军队差不多,大家都是「拉大栓」的。
旧日本陆军步兵火力在一开始能和美军五五开
在对比美军与日军步兵火力时,笔者认为我们应先区分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太平洋战争初期与日军展开夺岛作战的美军主力与先头部队,其实还不是美国陆军,而是海军陆战队。结果这群被优先投入战场的美军「四等人」,却没能同样优先地获得最好的装备。在1943年下半年之前,差不多也就是在反攻瓜岛前的这段时间内,与日军在岛屿密林中展开激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们的主要武器,并非是能稳稳压制住日本「三八大盖」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而是M1903式栓动步枪。
使用栓动步枪的美军
虽然M1903的精度很不错,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客串狙击步枪的角色,但即便是训练素养再优秀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基本也只能用其达到15发/分钟的射速,战斗射速则更低一些。仅从单位时间内的步枪火力投射效率来看,拿着这款栓动步枪作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其实没比对面玩着「三八大盖」的旧日本陆军步兵强多少。最要命的是,那一阶段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步兵班的编制为9人,被用作轻机枪的M1918A2式自动步枪「不一定」会被下放到班。也就是说,步兵班没有机枪手这一固定编制,唯一能依赖的自动火力就只有1~2名可能配发M50/55「赖辛」冲锋枪的冲锋枪手。
日军士兵操作掷弹筒
而在那一时期,旧日本陆军的基层步兵火力配置如何呢?先来简单说一下编制吧。在旧日本陆军中,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最小化战斗单位是步兵小队,整体编制相当于他国陆军的一个排。一个完整的小队会下辖4支分队,分别为3支步兵分队和1支火力支援分队。步兵分队的人数为10~12人,以「三八」式步枪为主要装备,另有1挺轻机枪;而火力支援分队的人数略少一些,主要武器为3具掷弹筒和3~4支「三八」式步枪。
二战时期的美军使用枪榴弹
可以说,在步枪火力方面,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步兵班与旧日本陆军步兵分队差不多,M1903和「三八大盖」基本平分秋色。但被后世之人视作「自动火力羸弱」的日军,其实反而在那段时间比美军略有优势,因为每支步兵分队都拥有1挺轻机枪的固定编制,这比火力持续性差、威力不高且射程较近的美军冲锋枪强多了。至于日军颇具特色的掷弹筒,倒是没对美军体现出什么火力优势,因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很重视对枪榴弹的运用。暂且不论日后换装M1半自动步枪后所使用的M7型枪榴弹发射器,光是可适配M1903步枪的M1型枪榴弹发射器,美军就配发了约30万具,几乎每个步兵班都能分到3~5具。这种可曲射的面杀伤武器,在极大程度上抵消了日军在掷弹筒方面的优势。
美军的火力优势更多地来自于支援火力
整体来看,那一时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步兵班基本在日军步兵分队面前讨不到什么便宜,一些陆战队士兵更抱怨自己手中的武器在日军面前毫无优势可言。公允地说,美军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一些胜利,或者说是在火力方面居于优势地位,更多地是依赖于整个体系强大的火力投射强度,如拥有海上军舰的舰炮火力支援、航母舰载机部队的空中支援、抢滩登陆后的装甲部队支援,以及自家口径更大、射程更远且装药量更大的炮兵部队支援等,这些都是日军各守岛部队可望而不可求的。
M1918A2自动步枪
而当时间来到1943年下半年,情况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一方面,全面配发M1半自动步枪、M1918A2自动步枪和「汤姆逊」冲锋枪的美国陆军部队大量参战;另一方面,作为「四等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也终于在单兵装备方面,赶上了「三等人」陆军的水平,同样开始全面换装M1和M1918A2。不仅如此,美国海军陆战队步兵班的编制人数也增加到了12人,被用作轻机枪的M1918A2终于下放到了班一级,且还是每个班2支。只不过与陆军不同的是,海军陆战队配发的「汤姆逊」冲锋枪很少,且在太平洋战争中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基本摒弃了冲锋枪这种枪械,仅有少量士兵因个人习惯和喜好等问题还在保留了这种枪。
近处的士兵手持M1卡宾枪
究其原因,长年使用M1903这种「拉大栓」步枪的海军陆战队过了太久的「苦日子」,当「香喷喷」的M1半自动步枪和M1918A2自动步枪到来后,再加上步兵班编制的扩充,海军陆战队基层火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认为自己已足以完胜还在玩「轻机枪+栓动步枪」组合的日本陆军步兵分队。更重要的是,大量配发海军陆战队的M1卡宾枪深得前线士兵喜爱,这种小巧轻便且有着高达15发弹匣容量的半自动短步枪,在熟练士兵的手中甚至可拥有不亚于冲锋枪的火力压制效果。得益于M1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和M1918A2自动步枪的组合,往往1个美国陆军步兵班或海军陆战队步兵班,就能在对射过程中压制住2个日军步兵分队。可以说自1943年下半年开始,美日基层步兵单位的火力投射天平已然彻底倒向了美军,并一直持续到了战争终结之时。
日军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好吧,既然一开始提了一嘴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那笔者也来浅谈一下当年中日两国基层步兵部队的火力对比吧。如果说日军在1943年下半年的太平洋战场上,彻底沦落到被美军步兵班压制的地位,但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倒是从始至终掌握着某些优势。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的陆军步兵装备体系就「不怎么样」,当时大部分部队所采用的是名为「民国十九年师编制」。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自动火器很少
在这一编制体系内,很可怜的是,作为步兵火力「灵魂」的机枪不仅没能下放到步兵班,甚至1个步兵排都不一定能有1挺轻机枪。不仅如此,冲锋枪之类的自动火器,往往也只有某些装备水平较好的少量中央军嫡系部队、德械部队和苏械部队的手中才有,其他非嫡系部队、杂牌部队和晋绥军中地位相对边缘化的部队等,基本就都是纯纯的栓动步枪班、栓动步枪排,甚至是栓动步枪营……
仅使用栓动步枪的国民党军队步兵部队
通常来说,轻重机枪和机枪手们会被集中编为1个机枪连,隶属于步兵营。至于营属机枪连是否会在战时被拆分并下放到各步兵排,就看营长的决策了。然而即便是这样,「营属机枪连」往往也只存在于纸面上,在很多国民党陆军部队中,1个步兵营甚至只拥有1个机枪排,每个排6~8挺轻重机枪。仅从机枪火力来看,2支日军步兵分队或1个小队,基本就足以抗衡国民党陆军1~2个连,甚至是快能与1个营平分秋色了。
以栓动步枪为主要武器的国民党军队
那么,在正面战场上抗日的国民党军部队,究竟是什么时候才终于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那样,让最基层的步兵班也终于有机枪这样的自动火力的呢?答案是1936年。在当年的「民国二十五年师编制」中,步兵营连终于不再设置单独的机枪单位,而是每个连下辖3个排,每个排下辖3个班,每个班都有1挺轻机枪,其余士兵则以「中正」式步枪为主。得益于此,国民党陆军的步兵班战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发展出了不少「以发扬机枪火力为核心思路」的新战法。当然了,和刚才说的一样,编制体系虽然调整了,但国内能否为新编制体系提供足额的装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直到1940年时,一些国民党军杂牌部队仍极度缺少机枪和冲锋枪等自动火力,乃至根本无法彻底推行「民国二十五年师编制」,只能继续维持落后且火力投射强度孱弱的「营属机枪连」的做法……
远征军部队的装备水平堪称豪华
于是乎,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火力春天」出现在何时何地呢?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中国军队都饱受火力不足的困扰,装备档次和训练水准明显更高的远征军部队,就有着足以让其他中国军队「流哈喇子」的火力配置。暂且不论这些于1943年起,开始陆续接收美制M3、M5轻型坦克和M4中型坦克的远征军综合火力有多好,单就基层步兵火力来说,他们的整体水平起码不弱于同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甚至还在冲锋枪方面略好一些。
远征军士兵接受外国教官训练
那一阶段,远征军每个班的主要武器为M1903或M1917栓动步枪,班内配属1挺轻机枪,班长和副班长则使用「汤姆森」冲锋枪。不仅如此,步兵排内还拥有1个迫击炮班,装备2门60毫米口径轻型迫击炮。整体来看,在步枪和机枪方面,远征军步兵班丝毫不输旧日本陆军步兵分队,而冲锋枪的加入则让远征军在中近距离交火时优势明显,迫击炮班的火力投射距离和强度,也要比装备3具掷弹筒的日军火力支援分队更强。可以说,远征军步兵排已可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规模相近的旧日本陆军步兵小队了。
八路军战士
至于抗日战场上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即以敌后抗战为主要作战思路的八路军部队嘛……虽然八路军战士们的战斗精神无比顽强,更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八路军的装备水平基本完全无法与日军相比,甚至比不上很多国民党军队中的杂牌部队。别说是自动火器了,就连「三八大盖」这种栓动步枪,都往往只能由主力部队优先配备。中国军队真正实现较为统一且接近世界主流水平的步兵火器自动与半自动化的时间,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了。
旧日本陆军步兵武器缺乏发展
总的来看,笔者觉得旧日本陆军基层作战单位的火力水平,虽不能说是各主要参战国中最差的,但却是最缺乏发展进步的,基本从投入战争到战争结束,都没有什么较大的提升,堪称「稳如老狗」。也正因如此,其他国家才有机会后来居上,乃至是实现超越。既然自己不思进取,那战争中后期被他国步兵火力「按着打」,也就是妥妥的活该了。